廣電新規全面限制視頻行業!電視不能播的網站也不行,網劇的好日子到頭了?專欄
廣電總局終于要對網絡節目下手了!昨日,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旨在進一步加強網節監管。
《通知》強調,網絡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同一尺度,把好政治關、價值關、審美關,實行統籌管理。這也意味著,廣電這次電視網節“一刀切”后,各大視頻網站網劇、網大自審自播的好日子要到頭了。
其實早在2015全國電視劇年會上,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羅建輝司長表示,對于網絡劇的引導,將與電視劇司電影局共同聯動,使得線上線下標準一致。近幾年,網絡節目雖做的風生水起,但頭上仍懸著“廣電監管”這把刀。
從樂視爆火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到愛奇藝的《余罪》,近兩年來遭整改、遭下架的網劇也不是一兩部了,雖然廣電這把刀一直牽動著制作方、播出平臺和受眾各方的神經,但看目前網絡市場仍是良莠不齊,色情、低俗內容仍然存在,頂風作案的制作方和播出方不在少數。
統一電視網絡審查標準后,線上線下標準一致,電視臺不能播的,網絡就不能播,且在任何平臺上都不能播出所謂“完整版”、“未刪減版”、“未刪節版”及“被刪片斷”等節目,就連鏡頭片段也不行。
廣電總局《通知》要求,網絡視聽節目必須堅守文明健康的審美底線,自覺遠離低級趣味,堅決摒棄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和無節操的垃圾。
視頻媒體作為網劇、網大、網綜等的主要發行渠道,廣電可查可不查,現在廣電收緊監管力度,網絡市場必將經受陣痛,質量濫、內容色情暴力等低俗內容死的并不冤,同時也意味著網劇、網大的制作門檻能相對提高。對尺度和題材的“嚴苛把關”,勢必會成為網劇、網大等發展的瓶頸和制約。
廣電重拳出擊之下 ,網劇產業野蠻生長時期結束
作為網節主力軍的網劇,目前的市場完全是欣欣向榮的井噴之勢。從2013年的50部,短短四年內,至今總量翻了7倍之多,在產量上幾乎與傳統電視劇持平。觀眾叫好,資本聞風而入,很多電視臺的影視制作人也由傳統電視劇轉戰到網絡戰場。
前幾年不看好網劇,認為其沒有電視劇成熟的商業模式,必定經受挫折的說法在現在已經被打臉了。網劇火了后,優酷、搜狐、樂視、愛奇藝等幾大視頻網站都忙自制獨播網劇,同時這些視頻平臺也靠著分賬賺得盆滿缽滿。
盡管中國影視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善,但這兩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絡劇開始走入了完善的產業鏈化的流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網絡大電影低成本撬動高票房,依靠衍生品產業鏈賺錢的模式已經屢見不鮮,而視頻平臺自制網劇如《盜墓筆記》、《余罪》等,依靠獨播和點播付費也已經開始流行并逐漸被觀眾接受。
在2015年“一劇兩星”政策開始實施后,電視劇制作機構洗牌,一線衛視轉入爭奪大劇與大IP之戰,而不入流的電視制作機構拍的劇難入電視臺的眼,所以轉而向網絡平臺尋求發展,這也帶動了網劇的井噴式發展。
網劇至今雖不足以與電視媒體平分秋色,但顯然已經自成一個大陣營,其制作平臺也在迅速地蠶吞著傳統電視臺的利益鏈,在此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不僅人才流失,且生存空間也變得逐漸狹窄,廣電此次“線上線下”統一標準,也不能擺脫扶持電視臺之嫌。
但真正讓廣電“大動干戈”的,還是網劇本身的弊病,相比傳統的電視劇,網劇由網絡平臺自審自播,受到的審查力度較小,創作自然比較“隨意”,這種環境下誕生的《余罪》、《法醫秦明》題材新穎、劇情也很好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網劇市場的良莠不齊,有的網劇為了迎合年輕觀眾,大量利用性、暴力、審丑等元素消費市場,入不了主流,例如《爆笑先生》中多次展開關于性的劇情,而網劇《搜魔記》的海報完全就是三級片的既視感。
而一些網劇更是擅長打題材“擦邊球”,將自身偽裝成服務于亞文化甚至邊緣文化群體的影視形態。比如之前的網劇《上癮》,雖打著同志劇的旗號,但其為腐而腐的內容還是過“水”,其中對同性感情、社會地位、困境都無著墨,只是在消費噱頭。網絡大電影也是,網絡電影帶來最大的負面影響應該就是毫無尺度地拉低了電影人的門檻。
如此的市場環境,部分觀眾可能喜聞樂見,但廣電總局肯定吹胡子瞪眼了,低俗和粗制濫造內容監管缺失,其社會影響、輿論引導急需整治,這種情況下總局出來通知加大審查力度,并不是心血來潮。
尺度優勢失去后,靠“三俗”博眼球的路子行不通了
只要廣電還在,收緊網節監管力度也就是一紙《通知》的事。
中國網劇興起的時間并不長,僅有幾年的時間,但從其誕生開始到現在,網劇似乎一直沒有脫離“色情、暴力、低俗”的野路子,并將其作為走紅和盈利的賣點。許多網友亦痛批部分網劇和網絡大電影靠“色情暴力”吸引眼球。
廣電也不是第一次出手了。去年10月,部分網絡劇就遭遇下架整改、點名批評甚至永久停播;12月19日起,包括網劇在內的所有網生內容一律實行備案登記制,并且將與傳統電視劇采取同樣標準;今年3月業已實行的《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為網劇監管再次板上釘釘,而這次《通知》“線上線下”統一標準后,網劇“挨刀”已經不遠了。
事實上,從去年下架網劇名單可以看出,受到沖擊最大的主要是由非專業團隊制作的、品質粗糙甚至投機性質比較強的網劇。廣電嚴整,對于大多走精品化路線并資金雄厚的視頻網站自制劇來說影響雖不大,但對于視頻網站耗資大制作的網劇來講,以后也應該在審查方面更加謹慎。
但廣電收緊監管后,原本靠尺度、秀下限、拋噱頭來引流的財路就要斷,這些小成本制作的網劇大多以小博大,一般都是利用跟風,制造噱頭來博市場關注,其本身沒有多少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
電視作為“舊媒體”,勢必要面臨著網絡“新媒體”的沖擊,網劇目前僅僅開了個頭而已。目前視頻網站格局基本趨于穩定,收費模式也已普遍形成,在此情況下,網劇整體朝精品化升級成為行業內部競爭優化的必然趨勢。
目前網劇業內競爭演變成紅海,同質網劇數量增多,受眾基數增加、水平也在提升,如果網劇仍粗制濫造,當失去尺度優勢后,其相對于電視臺就沒有什么競爭力了,審美疲勞的觀眾只會投向海外劇的懷抱。
廣局這次的《通知》實施下來后,網劇無疑要與電視劇在內容尺度上回到同一起跑線,長遠來看對網劇的發展是有裨益的,因為部分網劇創作者是時候轉換思路了,放棄“下三濫”的噱頭,把目光轉向精良制作,走精品化、異質化路線上。
面對審查風口的收緊,對網劇、網大來說最好的解憂方法無疑是提升自身硬件設施,“打鐵還需自身硬”,內容質量得過關。
線上線下“一刀切”,沒有“分級制”之下廣電的懶政
廣電這次線上線下統一標準“一刀切”,大浪淘沙后一些“下三濫”的作品自己會被剔除出去,但與電視劇統一標準,也意味著網劇也要向“聽話的孩子”看齊,管住自己的尺度,當然這是廣電的一貫作風。
壞處就是物極必反,國產劇的尺度一向就是“痛”,如果網劇之前開的“天花板”也關上了,大家每天在電視和網絡平臺上就只能看看“核心價值觀”,很可能會把觀眾推向海外劇的懷抱,畢竟“墻”還是可以翻的。
廣電總局之前就指出部分網劇刑偵、靈異、暴力題材把關不足,影響惡劣,要求網劇不僅內容要積極向上,題材也要積極向上?,F在《通知》里再次強調,網劇、網絡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在劇情設計上要弘揚正氣、發揮好道德教化和價值引領作用。
如果說網劇的低俗化傾向突出,較多劇都存在創作者主觀意識媚俗,其實是不公平的。有位研究韓國儒家文化的教授就曾公開批評《甄嬛傳》中鉤心斗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錯誤價值觀,而與此相比,很多網劇在題材上有所突破卻并不被認可是有失偏頗的。
網絡劇近幾年才剛發展起來,其一夜之間達到電視劇的制作水準是不可能的,想解決“制作粗糙,精品較少”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讓其發展,給它市場競爭和發揮的空間,優勝劣汰,而不是讓其服務于“條條框框”,不發揮引導作用,反而強制規范,遏制創作者的熱情。
新華網有評:“如此把線上線下劇集的審查播出標準混為一談,既沒有充分考慮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區別,也于精細化管理相悖,有“一刀切”的懶政之嫌。管理部門要摒棄“網劇文化猛于虎”的成見,以開放、平和、平等的心態待之,在大原則下給予更寬松的政策和更大的力度扶持,從而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線上線下文化氛圍。”
很多國家都有影視審查制度,歐美很多國家針對未成年人的影視作品審查也很嚴格,但人家同樣有分級制度。國內不分級就容易“一刀切”,這對編劇的限制太大了,當然國內影視制作者因為分級制頭疼也不是兩三天了。
不管是目前的網劇還是電視劇,尺度的“痛”都一直限制著國內影視制作人的發揮,而其也帶來了很多事與愿違的后果,好的題材拍不了、好的創意易“挨刀”,包袱太重。
與其不斷費勁查“尺度”,不如建立影視作品分級制度,要良心精品化發展,還要讓“家長”廣電滿意,這對目前的網劇市場來說太扎心了。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