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財報GMV同比大增49%,背后似乎別有隱情專欄
北京時間8月17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8財年第一季度(2017年4月1日-6月30日)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天貓實物商品的商品交易額(GMV)同比增長49%。而3個月前,阿里巴巴公布2017財年年報時,顯示其零售平臺GMV同比增長僅為22%。
短短3個月的時間,天貓的實物商品就雙倍跑贏阿里大盤的GMV增速,果真是天貓發展太給力嗎? 還是這背后另有隱情?
一個矛盾的現實是阿里的活躍用戶增速在大幅減緩,且阿里的整體用戶質量也許不盡人意。
阿里本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來自阿里中國零售平臺上的年活躍用戶數量為4.66億,同比增長7%,環比增長僅為3%。從一年多以前的4.23億到現在的4.66億,阿里用戶僅增長了4300萬用戶。
<center>
相比其老對頭京東,阿里活躍用戶數的增長幾乎可以用“停滯不前”來形容了。據8月14日晚京東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的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了37%,達到2.583億。
在用戶質量上,阿里與京東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評價用戶質量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ARPU值,即平均每戶收入(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本季度阿里巴巴收入高達人民幣501.84億元,除以4.66億活躍用戶,平均每位用戶僅為阿里貢獻了108元人民幣。本季度京東收入為932億元,除以2.583億活躍用戶,平均每位用戶為京東貢獻了361元人民幣,足足是阿里巴巴的3倍之多。顯然,京東的用戶明顯更具價值。
活躍用戶數增長乏力,用戶質量又毫無優勢可言,在短短3個月之內,一下從大盤22%的增速飛躍到49%的增速,一句“表現強勁”顯然不是事情的全部,而蹊蹺正是出在“天貓實物商品”上。
在本季度財報中,阿里并沒有公布全平臺GMV,也沒有公布天貓平臺GMV,只是拎出來一個限定平臺、限定品類、大幅縮小范圍的“天貓實物商品”同比GMV增速。
考慮到平臺體量越大,GMV增速會正常放緩(事實也是如此,阿里和京東的GMV增速已經呈現出放緩趨勢),天貓實物商品的體量若是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的話,GMV增速應該會與阿里全年GMV增速22%的水平保持相近,而不可能出現跨越式的49%。達到如此高增長率,一種可能性是天貓實物商品體量太小,基數低便容易達到快速增長;另一種可能則是虛擬商品增速下跌太快拉低了實物商品的增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淘寶增速大幅下滑,拉低了大盤的增速,同時也吞噬了天貓的好業績。
個中緣由,也只有不愿公布更多信息的阿里明白了。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