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曠
傳統業務增長乏力,三大運營商集體將戰略重心轉向云、AI與智能算力,試圖開辟新的增長航道。
回望2019年,中國移動的云業務收入不過區區19億元,中國電信天翼云也僅為71億元。然而,到了2024 年,移動云營收達1004億元和天翼云營收達1139億元,雙雙闖入“千億俱樂部”,聯通云也斬獲686億元佳績。
這場看似風光無限的轉型之路上處處荊棘,天翼云雖規模首破千億,增速卻悄然放緩。這一現象背后,是激烈競爭下市場趨于飽和的無奈,是前期粗放式擴張后的后勁不足,還是戰略布局存在短板?
增速神話褪色
過去幾年,天翼云曾憑借迅猛的增長勢頭,成為行業內備受矚目的焦點。然而,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擺在眼前:2024年天翼云的增速與往昔的狂飆突進相比,已然是天壤之別。
將目光投向整個運營商云市場,增速放緩之勢盡顯。2024 年,移動云、天翼云、聯通云的收入增速分別為 20.4%、17.1%、34.5%,而在 2023 年,其對應增速為 66%、68%、42%,均大幅放緩。
三大運營商增長最快板塊的云業務,已從狂飆轉為慢跑,增速神話褪色的個中緣由,值得深究。
一方面,天翼云過往的規模擴張過度依賴基礎設施資源,單純依靠資源堆砌的增長,難以持久。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客戶對于云服務的需求愈發多元化、精細化,不再僅僅滿足于基礎的存儲與計算資源,更渴望深度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高效穩定的服務質量以及不斷創新的技術應用,而天翼云在這些方面,顯然還未跟上節奏。
另一方面,政務和國企市場是天翼云的主陣地,而這片曾經的“肥沃土壤”已然被開墾殆盡。
長期以來,憑借著政策優勢與地緣關系,天翼云在這一領域斬獲頗豐。但如今,政務和國企市場的項目趨于飽和,新的增量空間極為有限,而競爭卻愈發激烈。與此同時,天翼云服務模式不夠靈活,價格策略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中小企業“小而精、小而快”的需求,滲透不足。
如此看來,天翼云增速放緩既是自身發展過程中積累問題的集中爆發,也是云服務市場競爭加劇、需求升級的必然結果。
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面對增速放緩的態勢,天翼云并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采取行動,通過一系列戰略布局和創新舉措,試圖重拾高速增長態勢。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融合AI成為運營商云業務“求增長”的共識。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曾表示:“沒有AI就沒有云的未來,除卻AI不是云。”明確了 AI 在天翼云未來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基于這一理念,中國電信在智能算力和 AI 技術領域進行了前瞻性布局,規劃并建設全國 “2 + 3 + 7 + X”公共智算云池,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建設兩大萬卡智算集群,為智能云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撐。
在技術創新層面,天翼云多點開花。比如:打造400G 彈性無損智算廣域網絡;推出通智超一體化智算加速平臺“云驍” 與一站式智算服務平臺“慧聚”;自訓練并發布了千億參數規模的星辰語義等大模型。
在生態建設方面,天翼云“廣結良緣”。中國電信接入算力合作伙伴50家,自有和接入的智能算力合計達到62EFLOPS。這一舉措不僅擴充了自身的算力資源,還為構建更加完善的云服務生態邁出了重要一步。
盡管天翼云在生態建設和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
從內部來看,雖然天翼云在智算規模上取得了顯著增長,但其盈利模式尚未跑通。與阿里云在2024 財年經調整 EBITA 利潤達 61.2 億相比,天翼云在盈利能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導致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這對于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的云服務企業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從外部來看,與AWS 等國際云服務巨頭相比,天翼云在生態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短板。AWS 擁有全球開發者生態,半年收入高達 505 億美元,其龐大的客戶與合作伙伴生態形成了自我強化的正循環,用戶遷移成本極高。
天翼云目前仍較為依賴運營商渠道,在全球范圍內的開發者生態建設相對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業務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缺乏國際化的生態優勢,將使天翼云在與國際云服務巨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在新技術周期下的云服務市場競爭中,天翼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場戰爭,關乎天翼云的未來生死存亡,輸不起,也不能輸。
機遇與挑戰“共舞”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云服務市場已然成為全球矚目的戰略高地,而盡管AI 技術的發展為天翼云帶來新的增量空間,但其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相比于其他互聯網云巨頭在AI的投入體量,運營商在云和AI增加的開支還是相對較少。當競爭對手不斷升級技術、拓展服務邊界時,天翼云或因資本的掣肘在原地艱難踏步,市場份額被逐步蠶食,未來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
據了解,2025 年,三大運營商在云和算力資本開支預估約 800 億元,而字節跳動 2025 年資本開支高達 1600 億元,僅 AI 基礎設施投入就達 900 億元;阿里巴巴更是豪擲 3800 億元布局未來 3 年的云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放眼全球,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 四大巨頭在相關領域的資本支出合計超 3000 億美元。
這種資本投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導致天翼云在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難以與互聯網云巨頭抗衡。在AI 算力成為云服務核心競爭力的時代,算力不足意味著服務能力受限,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復雜需求。
另一方面,在全球云服務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天翼云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巨頭的全方位圍剿。
國際上,AWS、Azure、谷歌云憑借先發優勢和強大的技術實力,構筑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和生態護城河;國內市場,阿里云、騰訊云等互聯網云巨頭不僅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還在 AI 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擠壓天翼云的生存空間。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興的云服務企業如Snowflake、Cloudflare 等,憑借在云原生數據庫、邊緣計算等細分領域的創新優勢,正在不斷蠶食傳統云巨頭的市場份額,加劇了市場競爭的復雜性。
綜上所述,千億營收是天翼云深耕云海的里程碑,更是搏殺新紀元的戰鼓。智能云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云服務企業唯有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直面挑戰,把握機遇,方能在這場云服務市場的生死較量中突出重圍,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