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ter
地處浙江中部的永康,一座沒有金屬礦產資源的“小城”,卻有著“世界五金之都”的美譽。小到玻璃杯、保溫杯,大到安全門和各類技術裝備,浙江永康有著全世界最完備、成熟的五金產業鏈條。
和國內的很多產業帶一樣,永康的不少工廠以代工起家,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供應鏈各個環節日趨成熟,卻也遇到了進入門檻低、邊際利潤薄、產品生命周期短等問題,長期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
不同的是,一群群思維敏捷的年輕人,趁著新電商加碼“新質供給”的浪潮,開啟了“世界五金之都”的破局之路。
01 產業帶孕育了創業“黑土地”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永康人,周志宇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在五金行業闖蕩,熟悉了行業脈絡后,在2012年建造了自己的工廠,一開始主要生產五金配件,2015年逐漸轉向代工各類廚具產品。
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周志宇曾經和同行搶客戶、卷價格,原本代工的利潤就比較微薄,還要應對回款困難的風險。厭倦了這種無意義的內卷,周志宇萌生了自建品牌的想法,并給品牌取名“伊之福”。
彼時永康當地已經有不少廚具廠家,不乏外界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因為入局的時間比較“晚”,周志宇選擇將電商作為品牌的主陣地:2020年入駐拼多多,并在拼多多運營人員的幫助下一步步搭建起了電商運營團隊。
到了2024年,周志宇的“伊之福”已經成為拼多多廚具品類的TOP品牌,年銷售額占到所有線上渠道的50%以上。同時工廠的產能分布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2019年之前以“外貿代工”為主,2024年產線增加到了十幾條,電商平臺的銷量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產線。
回顧周志宇的創業歷程,永康的五金產業帶扮演了“黑土地”的角色,起到了兩個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高效。
據周志宇介紹,從發掘商機到產品上線,只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包含采購、生產、產品頁面制作等所有流程。即使需要重新開模,產品設計、模具壓鑄、生產調配到快遞發貨的周期,往往不會超過一個月。永康完備的五金產業鏈條,讓周志宇在內的永康商家可以更快地滿足市場的新需求。
二是成長。
除了將精力放在新品開發上,周志宇還會經常參加當地五金行業協會的活動、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交流。比如了解到一些不錯的營銷打法后,周志宇第一時間組建了內容運營團隊,嘗試通過各類新媒體渠道進行品牌宣傳。
可以看到,身為“世界五金之都”的永康,沉淀下來的不僅僅是產業鏈和生產能力,還有和研發、銷售、運營息息相關的人才體系。這種系統化的產業升級,賦予了年輕創業者“敢闖敢拼”的底氣。
和周志宇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95后”商家圣鹿。
2019年大學畢業后,圣鹿入職了永康一家廚具企業任職拼多多店鋪運營。對平臺的規則和運營機制深入了解后,圣鹿和朋友一起在2024年注冊了“藍潔仕”品牌,并將拼多多作為經營主場平臺。
背靠成熟的五金產業帶,圣鹿很快打造了“爆款”產品電子秤,陸續將品類擴充到了鍋鏟、鐵鍋等等,月銷售額猛漲到千萬元左右。短短一年時間里,圣鹿在拼多多上已成為細分類目的TOP1店鋪。
02 在新電商孵化“品牌夢”
產業帶“觸網”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在消化產能的愿景下,不少工廠以白牌的形式涌入電商,繞過層層中間環節,讓商品直接觸達消費者。不僅打開了新的銷路,消費者也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
問題在于,一個產業帶往往有成千上萬個商家,由于產業技術門檻低,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以至于有些商家為了價格上有優勢,不惜偷工減料,出現了不少讓產業帶污名化的劣質產品。
和老一輩的創業者相比,周志宇和圣鹿都有一個品牌夢,拼多多等新電商對“新質供給”的扶持,助力產業帶商家打通了新的發展范式。
比如對消費者訴求的及時反饋。
產業帶走出過去的“加工”環節,轉向生產、銷售、品牌的全鏈條,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思維方式。“賣貨”不應該是商家的唯一目標,跑通生產到品牌的進階路徑,才是符合長期主義的運營理念。
讓周志宇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某款鍋在設計上存在一個小缺陷,導致蓋珠安裝后不能反扣,在發貨的時候被迫將蓋珠單獨包裝??头写谓拥接脩舴答佌f,家里沒有螺絲刀,沒有辦法安裝蓋珠。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周志宇無償為消費者補發螺絲刀,并及時為后續每一筆訂單附贈螺絲刀,雖然提到了成本,但極大地提升了用戶滿意度,并因此獲得了拼多多的卓越服務獎。
再比如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
有別于老一輩對經驗的依賴,周志宇和圣鹿的爆款方法論里,最大的相似點在于數據驅動,主動在平臺的銷量數據中發現商機,利用產業帶的高周轉迅速上新,巧妙解決了產品生命周期短的弊病。
為了避免“盲目上新”,周志宇還構建了一套數據驅動的運營體系:“每次有新產品上線時,會協同運營、設計、采購、客服等所有部門參與,根據實時的銷量數據進行調整,避免某個環節的短板犧牲利潤。”和傳統的代工業務相比,精細化運營改變了“被動接單”的局面,同時不斷向供應鏈提出創新和改進需求,驅動整個產業帶持續向上走。
確切地說,周志宇和圣鹿的創業路線,和拼多多著意扶持的“新質供給”不謀而合。
在大數據、AI等工具的幫助下,扎根五金產業帶的周志宇和圣鹿,成了能夠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的“有數企業”;通過產品、技術上的創新,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商品來贏得市場。
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周志宇和圣鹿的不會是一兩個特殊案例,而是所有產業帶商家的“群像”。
當產業帶的稟賦遇到拼多多代表的電商生態,為商家們“碰撞”出了品牌化的機會,打通了產業帶立體化轉型的通路:依托電商生態的普惠流量、透明規則和消費洞察,越來越多產業帶商家將告別“幕后工廠”,直接走向臺前,像周志宇和圣鹿一樣,成為有名字、有故事、有用戶的品牌主理人。
03 用“新質供給”激發創新活力
現階段亟需回答的問題是,在全球貿易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怎么幫助越來越多的產業帶商家轉變經營思路,不斷提升商家的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加速產業帶的優質供給觸達消費終端?
最近,拼多多“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宣布推出重磅惠商計劃“千億扶持”,未來三年內擬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態建設,助推平臺商家新質轉型升級,全力構建用戶、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
國內大大小小的產業帶中,和周志宇、圣鹿一樣的商家還有很多,他們是驅動產業帶走向新質供給的“活水”。拼多多“千億扶持”的初衷,旨在順應潮水的方向,在供給側掀起一輪新質變革。
首先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降低商家的試錯成本。
電商流量紅利的消失,倒逼商家必須走向品質化、品牌化,無形中也增加了商家的試錯成本。不管是下調店鋪保證金、技術服務的降費,還是退還推廣費,其實都在降低商家的交易成本。當商家不必為每筆交易支付高額傭金時,他們更愿意嘗試新品開發、服務升級、尋求品牌的差異化定位。
其次利用數據和資源賦能提升商家的品質管理。
之所以能夠用一年時間走完其他品牌多年的路,圣鹿在采訪中多次提到拼多多運營人員的1V1運營指導。在平臺運營人員的建議下,圣鹿確立了“質價比”的品牌路線,在保障高質量的同時,避免過高的產品溢價。平臺和商家在“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商品”的共識下,形成了共生共榮的生態關系。
同時為商家們規劃了一條良性的品牌成長路徑。
周志宇和圣鹿在拼多多上的銷量增長,離不開一個特殊的節點,即拿到拼多多的“黑標”品牌認證。特別是圣鹿的“藍潔仕”,從品牌創立到“黑標”的品質認證,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背后則是一條良性的品牌成長路徑,只要商家能夠保障產品質量,就能獲得集中曝光和流量補貼,實現品牌從0到1的成長。
不難發現,拼多多并未滿足于流量分發和交易撮合,而是深入到了產業當中,從產品、運營等全方位入手,為商家規劃成長路徑,扶持起一批批優質商家,幫助他們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進而帶動整個產業帶的高質量發展。
拼多多的用意并不難解釋。中國在電商行業已經探索了二十多個年頭,“電商”一詞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賣貨渠道”的范疇,承擔了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數字化產業樞紐。
深入產業帶的拼多多,詮釋了一種新的生態體系——通過資源傾斜引導產業帶商家向品質化轉型,借由產業帶的創新升級反哺消費升級,再通過消費升級驅動產業進階,用“新質供給”激活產業帶的創新活力,形成“提質不提價”的良性循環,推動電商從“流量競爭”轉向“價值創造”。
04 寫在最后
也許在多年以后,浙江永康讓人記住的,不只是“世界五金之都”,還是產業帶走向“新質供給”的標桿答卷。
產業帶作為中國制造的代名,不再單純依賴勞動力與成本優勢,而是由產品力、品牌力和生態創新共同驅動。因為一批具有審美能力、技術理解和電商經驗的“新一代產業人”,正在推動產業帶從“制造為主”向“品牌為核”轉變。
產業帶,已經成為品牌的土壤,創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