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覆蓋的“即時性場景”,可以簡單理解為需求產生→最近供給匹配→30分鐘送達的底層邏輯,正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來源 | 極點商業
作者|夏小舒
編輯|楊 銘
北京五環外租住的00后大廠實習生依依,最近發現自己生活發生了微妙變化。
盡管住所周邊缺乏大型商超,但她不再需要為購買生活用品而奔波。"最近超市要20分鐘車程,但現在通過美團閃購,30分鐘內就能收到所有必需品。從買菜到日用品、常見藥品,甚至換iPhone,幾乎所有需求一應俱全,都能滿足。”
這種便利,讓依依告別了"囤貨式"購物習慣。她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一場重塑中國電商格局的消費革命??此坪唵蔚馁徫镄袨楸澈螅敲缊F閃購正在完成的商業范式創新——將即時零售從"應急配送"的輔助角色,升級為足以挑戰快遞電商主導地位的新物種。
4月15日,美團面向全國消費者正式發布即時零售獨立品牌“美團閃購”,服務品類逐步拓展至生活萬物,定位“30分鐘萬物到家”。有數據顯示,目前美團非餐飲品類即時零售日單量已突破1800萬單,超過了一些平臺的自營電商。美團閃購,將如何重塑國內電商格局?
01
革新本地消費供給?
此前美團閃購沒有App獨立入口,以超市便利、數碼家電等入口呈現。而在目前打開最新的美團APP首頁,已經有了“閃購”一級入口。
美團閃購從業務線到獨立品牌,表面看是從“計劃消費”到“即時滿足”的范式躍遷,其本質在于對傳統電商消費模式“去中心化”的改造。
美團閃購最早于2018年在美團內部上線。初期,只是線下零售的數字化搬運工——將周邊商超、藥店等實體店鋪搬到線上平臺,消費者購買的仍是三公里半徑內的有限供給。
這種模式下,商品豐富度受限于區域商業發展水平。比如北京五環外的依依,可能依然買不到某些進口食品或特定品牌的電子產品,因為周邊根本沒有相應門店。
2020年,閃電倉項目落地,開始構建專屬供應鏈體系,其大大拓寬了商品品類,美團閃購產品從單一鮮花、藥品等“應急配送”逐漸擴展到數碼家電、母嬰玩具、食材、酒飲等標品,向“萬物到家”演進。
具體而言,這種分布式倉儲網絡帶來了三重結構性優勢:
一是改造傳統電商供應鏈。傳統電商倉儲體系建立在“規模經濟”理論之上,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商品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物理距離,即使最快物流也需要數小時完成“倉-站-人”的傳遞。因此,當美團閃電倉將“大倉”拆解為無數“小倉”,以“毛細血管”般的密度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商品得以物理性靠近消費者,為30分鐘配送奠定基礎。
二是快遞電商供應鏈的標準化選品,難以適應區域需求差異,一線城市與縣城消費者看到的是相同SKU。閃電倉提前把商品放在倉庫里,還根據周邊消費者畫像進行精準選品,比如北京國貿倉可能備有高端紅酒和會議設備,而回龍觀倉則增加母嬰用品和速食商品。
三是這種模式突破了品牌商線下“選址定生死”的鐵律。尤其是,在缺乏優質商業配套的城郊區域,品牌商現在也可以直接觸達更多消費者——比如可直接運營閃電倉,實現“前店后倉”的直銷模式,能有效彌補供給缺口,以解決當地供給不足的問題。
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美團閃電倉數量已超過3萬個,到2027年,美團閃電倉將超過10萬個,覆蓋全品類、全區域,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從這個“野心”來看,可謂星辰大海。
據悉,名創優品、屈臣氏等品牌已與美團合作,分別開設500家和覆蓋10余個城市的閃電倉。對美團閃購來說,這是建立品質信任、提升供給端質量的重要一步。
“這幾年,美團閃購正向高客單價的數碼、家電品類延伸。蘋果、華為、美的、小米等一些品牌都進來了,空調、冰箱這種大家電也陸續有了。”有行業人士認為,當消費者在美團閃購下單iPhone時,商品直接來自蘋果官方授權店,這種“去中間化”的直銷模式,某種程度上是在重構商品流通路徑。
毋庸置疑,“閃電倉”已經成為美團閃購業務的重要驅動力。加上前置倉及同時上翻入駐美團的綜合商超、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等模式,構成美團閃購萬物的供應鏈基礎。
而“30分鐘到家”則由時效性決定,依賴于多年來積累形成的外賣生態。百萬騎手、5600家連鎖零售商、41萬本地商戶構成的分布式網絡,是美團閃購配送履約最大的護城河。
這也是為何多位觀察人士認為,“閃電倉+30分鐘達配送網絡”,讓閃購具備了綜合電商的屬性,有了和快遞電商一戰的能力——其實即時零售本來就是“本地電商”,只是商品供給、配送時效和快遞電商有區別,但現在差別正在縮小。
02
消費者的“即時滿足”需求
Z世代消費者的崛起,為美團閃購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埃森哲《聚焦中國95后消費群體》報告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63%的95后認為"即時滿足"比價格更重要,82%愿意為30分鐘達支付溢價。
這種消費心理的變遷,是改寫電商競爭的核心要素。
在傳統郵政時代,時效是以周為單位,消費者對配送預期是“遲早會到”??爝f電商時代,時效是以天為單位,消費者開始期待“準時到達”。而在即時零售時代,卻是以分鐘為單位,消費者要求“即刻滿足”。
這容易理解,比如傳統電商建立在“延遲滿足”的經濟模型上,是一個“需求產生→平臺比價→加入購物車→等待1-3天→收貨”的底層邏輯。
哪怕最能代表行業標桿的“次日達”(上午11點前下單當日達,夜間11點前下單次日達),也是通過集中倉儲、批量運輸來降低邊際成本。消費者為獲得更優惠價格,愿意接受1-3天的等待期。這種模式完美契合了70后、80后乃至90后的“計劃性購物”習慣。
但消費者對“即時性”的極致追求,正在加速。
當年輕消費者突然想喝一款網紅氣泡水,或深夜需要一盒退燒藥時,在深夜寶媽突然發現奶粉告罄時,這些"關鍵時刻"的解決方案,其實是以分鐘為單位,快遞電商的次日達、當日達其實都難以滿足——正是因為消費需求的變化,使得“快”從加分項,變為消費者的必選項。
更深層變化,來自消費場景的碎片化??爝f電商對應的是“計劃性場景”,雙11、618大促成為消費重要節點就是最好體現。而即時零售覆蓋的是“即時性場景”,可以簡單理解為需求產生→最近供給匹配→30分鐘送達的底層邏輯,隨著后者在日常消費中占比的提升,美團閃購這類平臺逐漸掌握了用戶的高頻觸點。
值得注意的是,即時零售在滿足供需錯配痛點外,還有迎合消費價值的重構——在當今消費市場中,悅己消費、情緒消費正逐漸成為消費新趨勢。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這種新興現象,源于對情感滿足和心理慰藉的強烈追求。
這帶來的消費趨勢改變是,對消費來說,“多花5元立刻獲得”與“省5元明天收貨”之間的天平正在傾斜。尤其對于客單價較高的數碼品類,30分鐘達創造的體驗溢價更為明顯。畢竟,購買新款手機時,即刻開箱的愉悅感,往往能抵消小幅價格差異。
這是美團閃購為何緊抓“快”這個核心點的根本原因??爝f電商雖然可以次日達乃至當日達,但即時零售要求的是“隨時”,30分鐘內響應——因為用戶正從“計劃性延遲消費”,向“需求就要馬上滿足”的趨勢轉變。
03
即時零售如何重塑電商格局?
這種“快”,對商家來說是夢寐以求的效率提升。
比如,名創優品已在美團閃購上線超過800家閃電倉形態的“24H(小時)超級店”,服務消費者“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的即時需求。
相關數據顯示,名創優品重慶首家“24小時超級店”江北區華新村店開業3個月后,月度業績突破25萬。另外在2024年,屈臣氏開設的閃電倉覆蓋超過10個一、二線城市,倉單產提升1.4倍。
另外,由于“閃電倉”對選址要求不高,對比相同面積的傳統店鋪,從房租成本、陳列 SKU 數量、營業時長、坪效、月銷售額到利潤率等各個維度來看,閃電倉業態優勢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閃購還在商家端發動了一場更為隱秘卻影響深遠的賬期革命。
與傳統電商15-60天不等的賬期相比,美團閃購賬期為3天——比如周一成交的訂單,平臺最快周四就能把錢打到商家賬戶上,這種現金流效率的提升,也是爭奪商家的一種方式。這也是美團閃購相對于傳統電商的另一大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美團閃購的3天賬期創造了差異化競爭力。對小型零售商而言,意味著貨款能在商品售出后立即回流,大幅降低運營資金壓力;對品牌商而言,加快現金周轉提升了資本回報率,使其更愿意將資源向即時零售渠道傾斜。
這種良性循環推動更多商家將美團閃購作為戰略渠道,形成與一些傳統電商平臺的博弈籌碼。
賬期縮短還帶來了供應鏈協同效率的提升。傳統長賬期模式下,供應商為防范資金風險往往抬高供貨價格,最終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即時結算使供需關系更透明,供應商更愿意給出優惠條件,這種成本節約反過來增強了即時零售的價格競爭力。根據行業調研,部分商品在閃購渠道的實際到手價已與快遞電商平臺持平,徹底打破了“快就一定貴”的認知。
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傳統電商增速已放緩至6.31%,而即時零售仍保持50%左右的高增長。商務部研究院預測,2030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這種增長差距表明,美團閃購不僅是在分蛋糕,更在做大蛋糕——它激活了那些因等待成本,而被抑制的即時消費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時零售與國家大力提倡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首。而即時零售業務契合“擴內需、促消費”的國家戰略。
另外,“30分鐘達”依賴的分布式倉配網絡,可以改善倉儲分布不均、物流覆蓋有限、運輸設備落后等城鄉冷鏈物流補短板問題,也可以助力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這也意味著,新舊零售模式之爭本質,其實是一場對購物需求滿足方式如何定義之戰。
當然,現在說美團閃購就會徹底取代快遞電商,也并不現實,更何況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都正在加快“即時化改造”動作,未來的電商版圖很可能呈現"雙軌制"格局:快遞電商主導計劃性消費,即時零售掌控即時性需求,但兩者邊界正隨著消費者期待的變化而不斷模糊。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電商的競爭焦點,將從“貨架豐富度”轉向“時空覆蓋率”——商品流動的速度,需要跟上現代生活的節奏,誰能更快、更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能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