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梁彪不再為養牛飼料款發愁,當海媽的藍莓盆栽走進城市陽臺,當任善良每個季節都有海鮮賣。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就在這些商家故事里悄然發生。
來源 | 極點商業
作者|Cindy
編輯|楊 銘
連綿狹長的呂梁山腳。凌晨六點,山西文水縣保賢村村民梁彪走進養殖場,四千頭肉牛正在安靜地反芻。
過去,他常為飼料錢發愁——一頭牛每天吃掉25元飼料,四千頭就是十萬元。更讓他無奈的是,批發商壓價太狠,屠宰粗加工利潤微薄,“養一頭牛賺的錢,還不夠買飼料。”
困境并非個例。在中國廣袤的農產區,無數農戶和商家被困在“高投入、低回報”的產業鏈底端。
最新財報電話會議里,拼多多CEO陳磊就有提及:“一些產業鏈中存在著同質化競爭情況。長期同質化供給會導致商家利潤被不斷壓縮,創新動能以及投入力度也會受到極大抑制。”
轉機發生在2023年,梁彪與拼多多商家李詩宣合作,將改良牛頭肉打造成平臺爆款,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75%訂單來自拼多多。
這是拼多多過去幾年來,不斷重倉“新質供給”,助力產業帶商家的縮影:去年,拼多多推出“減免+治理+扶持”組合拳;今年4月初,拼多多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1000億元資源,幫扶范圍從商家頭部拓展到腰部,從流量、資金、技術等多維度助力轉型升級。
從百億補貼、百億減免,再到千億重倉,拼多多會點燃怎樣的火種?對新農人和新質商家來說,又將迎來怎樣的“詩和遠方”?
01
輸血到造血:品牌、附加值破局同質化
現代農業價值鏈中,研發、生產和行銷構成三大關鍵環節,呈現出典型的U形曲線——附加值最高兩端分別是研發和市場,生產環節則處于最低點。
2019年,26歲的李詩宣回到文水劉胡蘭鎮時,當地正處于“高投入、低回報”的尷尬局面。
文水縣肉牛養殖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如今,擁有近3500家養殖場,年出欄肉牛27萬頭。獨特“草原引種+集中育肥”模式,使文水牛肉直供北上廣高端餐廳,但由于缺乏品牌溢價,養殖戶始終處于產業鏈最低端。
彼時,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開啟“百億補貼”項目。大學期間曾通過電商實現單月百萬銷售額的李詩宣,敏銳抓住了機遇——他與當地商戶合作,將屠宰、加工、包裝、物流等環節分包給專業團隊,自己專注拼多多運營。
這一模式迅速見效,第二個月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然而,李詩宣很快發現,文水牛肉溢價能力有限——同等品質牛肉,平遙牛肉售價90元/斤,文水牛肉僅能賣60元。“沒有品牌,就永遠只能賺辛苦錢。”
2022年,李詩宣決心打造自主品牌,申請了“途象”和“愛妃鮮”商標,并瞄準拼多多黑標和“百億補貼”資源。“只要上了百補,那就是妥妥大爆款。”
黑標是拼多多“優質供給”的體現,對服務、質量要求特別高。李詩宣花了一年半時間,從工藝、包裝、冷鏈等各方面升級,終于在去年8月拿下“途象”黑標——包括投入千萬引入冷庫,對當地黃牛肉工序改造,通過排酸、急速鎖鮮、冷庫儲存三道工序,將保質期延長了三十天,“保證銷往上海、廣州的牛肉,保持最佳口感。”
“途象”“愛妃鮮”相繼拿下拼多多黑標,成為轉折點。牛頭肉成為爆款產品,復購率提升近20倍。去年,李詩宣的拼多多店鋪銷售額近1.5億元,文水牛肉品牌化邁出關鍵一步。
品牌立足后,李詩宣將目光投向附加值更高的精加工和深加工領域。2024年,拼多多“推廣服務費返還”等一攬子減免舉措,為李詩宣每年節省40多萬元運營成本。減免費用成為彈藥,他將這些資金投入研發,推出的五香牛舌、醬牛肉等即食產品,均成為平臺小爆款。
“頭雁效應”帶動產業帶上游養殖戶,突破“同質化競爭”發展痼疾。梁彪自2023年起為李詩宣供應改良牛頭肉,牛頭肉成為拼多多大爆款后,梁彪成立了精加工團隊,對牛肚等更多產品進行精加工。如今工廠規模擴大到五十多人。
原本20元/斤的牛肚,經過精細化處理,售價提升至24元/斤——單價僅增長4元,卻標志著文水牛肉從粗放經營,向標準化、品牌化的轉型。
“這4元就是拼多多帶給我們的附加值。”在李詩宣、梁斌看來,拼多多最新“千億扶持”計劃,不僅幫商家輸血,更幫商家造血,將進一步助力地方特色農產品打響知名度,推動產業向深加工轉型。他保守預計,今年熟食產品的銷售額占比將提升至20%。
不約而同,在拼多多支持下,連云港海鮮商家們也打響了品牌追求戰。
去年9月,連云港商家周炳坤創立“蝦前輩”入駐拼多多。得益于“百億減免”等政策,“蝦前輩”銷量迅速增長。到了2025年的年貨節,周炳坤店鋪日銷量已超過萬單。
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推出,周炳坤也有了更高目標,要帶領“蝦前輩”成為品牌商家。
盡管連云港海鮮資源豐富,但一直沒有品牌商家。4月初,針對這一現狀,“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帶去了定制解決方案,通過1V1運營指導、類目保證金減免、黑標認證綠色通道,幫助更多產業帶商家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品牌化發展。
如今,在1V1深度指導和資源對接下,周炳坤將已上新的扇貝肉頁面進行了調整,并做了普通白扇貝肉的對比圖,幫助消費者辨別品質優劣。“這些細節,就是品牌溢價基礎。”
02
激活長尾市場:小眾賽道的“頂流爆發”
從文水牛肉到連云港海鮮,諸多新農人正沿著“微笑曲線”向上攀升。而在其他長尾市場,拼多多帶來的“千億扶持”等政策,也正解決其傳統痛點,激活更大想象空間。
比如,經營一家花店,就有最頭痛的淡季、復購率低,依賴線下高端市場,很難破圈等等痛點,如同知乎高贊所說:“經營花店,不完全關乎詩和遠方,還有被花刺戳破皮膚的疼痛和疲倦的淚水”。
47歲的“海媽”,是一位對園藝滿懷熱情的女性。她的“海蒂的花園”故事,不僅是“一粒種子到一片花園”的創業傳奇,更是水果盆栽從無人問津逆襲成全網爆款,激發行業轉型和產品創新的縮影。
2008年,海媽開了一家小花店,因經驗不足半年倒閉。1年后,海媽在成都郊區三圣鄉重新開起了花店。憑借對互聯網的敏銳嗅覺,從圖文到短視頻時代,海媽近十年來持續分享園藝生活和知識,全網粉絲破千萬。
千萬粉絲卻未能帶來想象的增長,甚至讓海媽一度陷入瓶頸——這并不意外,隨著傳統電商渠道觸頂,鮮花園藝行業到了拼優質供給,拼差異化品牌定位,拼服務品質,拼復購率的新階段。
2023年一次拜訪老客戶的經歷,讓海媽發現商機:對方別墅里幾十株朱頂紅竟全購自拼多多。她大感震驚,連夜研究平臺數據,發現園藝優質供給在拼多多存在很大機遇,2024年1月,“海蒂的花園”果斷入駐拼多多,推出“30天包活”承諾,首月日均訂單破200單。
與傳統電商“燒錢投流”不同,拼多多精準的搜索流量和“輕運營”模式,讓她省下高額傭金,專注產品。“用戶愿為信任買單,形成良性循環。”
2024年底,“海蒂的花園”拼多多店鋪里,一款售價僅29.9元的藍莓盆栽突然成為爆款,最高日銷超5000盆。店鋪34.7萬次評價里,曬滿了碩果累累的藍莓盆栽買家秀照片:“甜中帶酸,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
藍莓原產于北美,是具有高營養價值的漿果。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藍莓生產增長幅度最快的國家。
但對海媽來說,藍莓盆栽已經銷售五六年,在其他平臺不溫不火,一直等到入駐拼多多后,才突然火了。
海蒂的花園電商負責人凌濤坦承,這是海媽運營團隊,根據拼多多大數據定制的“爆款”——2024年下半年拼多多“新質商家扶持計劃”啟動后,“海蒂的花園”成為平臺重點扶持的品牌之一,他們從大數據中,看到了藍莓盆栽爆發潛力。
“借助新電商重構人貨場,花卉園藝等農產品,轉型成了具備情緒價值、社交屬性的新物種。”一位觀察人士就說,如單株藍莓盆栽可持續結果10年,契合當代年輕人追求性價比消費習慣。藍莓盆栽所需培植空間不大,可以放在陽臺、辦公室,適合年輕人記錄、分享。
“年輕人渴望田園治愈,結果那一刻比玩手機有意義。”凌濤覺得,拼多多憑借其“水果強心智”的獨特生態,為品類破圈提供了關鍵路徑。平臺將果苗納入“百億補貼”范疇,精準地觸達了那些代表新消費趨勢的都市青年。
“海蒂的花園”爆火的不止藍莓盆栽,檸檬、番茄等水果盆栽,也借力平臺“百億補貼”迅速破圈。江浙用戶成為主力,連傳統淡季也被預售制化解——用戶3月下單,6月收貨,基地按訂單培育,既解決運輸難題,又帶來傳統渠道難以做到的穩定現金流。
想更好精準觸達都市青年,必須走標準化路線。“傳統花農靠經驗,我們靠數據。”海媽改造傳統種植,用了一整套完整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其操作手冊打印出來,厚達1米。
向上生長效應也很明顯。月季價格從傳統千元壓到十幾元,栽種周期從5年縮至1年。“拼多多用戶要的不是廉價貨,而是把‘奢侈品’變‘日用品’。”海媽就說,她的店鋪復購率超55%。
拼多多加碼“千億扶持”后,“海蒂的花園”成為平臺加碼扶持品牌之一,海媽更是信心滿滿: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提供的黑標認證和直播流量,將幫助四川盆花更好破圈。
"我們要讓四川花卉走進全國2800個縣城的陽臺。”帶動當地500多人就業的海媽,簡單算了一筆賬:中國有4億家庭,哪怕5%成為園藝用戶,市場就有千億規模。
03
非標產品:海鮮小哥有“反季節”生意經
對部分非標產品來說,盡管產業鏈龐大,卻面臨淡季無生意可做難題。以海鮮產業為例,2024年中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已突破10萬億元??瓷先嫶蟮漠a業鏈,非標性、季節性特征非常明顯。
這正是連云港所有海鮮商家的共同難題。
連云港地處黃海之濱,擁有豐富海鮮資源。但不像普通的常青款商品可以全年銷售,海鮮容易受制于庫存、產量、時間等各種難預料的條件,正確預測和備貨可能會很困難。
“梭子蟹最肥秋季,批發商把價格壓到最低。到了春季,卻沒貨可賣。”連云港一位漁民說,所有人都明白,改寫這樣的局面,商家必須向上走,用差異化的新品,走出“看天吃飯”泥潭。
新電商平臺的數字化能力,正在幫助商家破局。4月初,150多名海鮮水產從業者從連云港、山東臨沂、日照趕赴而來,參加了一場由拼多多圍繞水產經營、品牌打造的專項培訓。
在這場“拼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首站培訓中,不僅是培養并提高當地商家們品質生鮮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更針對當地針對“優質不優價”的產業痛點,為當地商家們帶來了定制解決方案,以及對應配套扶持。
“水產是典型的非標產品,我們希望從產品、運營、品牌等全方位入手,為商家規劃成長路徑,并通過扶持一批優質商家,帶動產業帶高質量發展。”“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負責人說。
“90后”任善良原本是一名遠洋貨輪駕駛員。2023年,他返回連云港創業,將家鄉產的魚蝦搬上了拼多多。熟悉貨輪駕駛的任善良在新行當是個“小白”,2024年幾乎都在“趕旺季”,由于產品結構單一、日常無產品鋪排,等到旺季才鋪排產品已經晚了。
在拼多多水產運營人員的建議下,任善良今年調整了策略,從多個方面去破除季節限制。
一是開拓全球供應鏈:目前連云港海鮮還未大規模上市,借助拼多多為當地商家搭建的全球時令海鮮供應鏈,上架了挪威三文魚腩、北極甜蝦、大西洋鱈魚段等產品,填補這段時間的營收空白。
二是豐富產品矩陣:結合拼多多“千億扶持”新政,上架20余款小龍蝦產品矩陣,全面覆蓋消費者更多需求。
“小白”商家也能得到扶持,正是拼多多“千億扶持”從頭部擴大至中腰部,惠及更廣泛優質商家群體的具現。“多多好特產”專項負責人說,連云港只是第一站,他們將陸續走進全國各大農牧產區,培育更多的地標農特產區、新質農貨。
更早一些時候,拼多多走進六安婚紗、汕頭服裝、平度假睫毛、惠東女鞋、青浦母嬰、泉州紙尿褲、內蒙古酸奶糕、臨夏牦牛肉、佛山開心果、廣西脆蜜金桔等產業帶后,都有眾多類似新質商家不斷涌現的故事。
廣東省惠東縣曾是國內女鞋產業領頭羊,因市場變化逐漸陷入停擺的邊緣。拼多多將平臺內數據能力開放給當地商家,幫助一大批舉步維艱的鞋廠開發出大受市場歡迎的加絨勃肯鞋,僅是一家中型制鞋廠的單日出貨量就能達到1.5萬雙,數十萬產業工人得以重回崗位。
在廣西融安,肖友菊經營的脆蜜金桔在拼多多成為頂流,無數融安人奔襲而至,整個融安都掀起了一股“種植熱”,僅在2023年,融安網店數量突破2.3萬家,帶動金桔線上交易額達21億元。
一位電商觀察人士說,當平臺不遺余力對商家進行產品、營銷、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鏈路支持,當無數個優質商家在拼多多賺到錢,也就重構了各地產業模式,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向上增長的新路子。
04
觀察: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不喊口號,只動真格……我們篤定于高質量發展戰略,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要先于平臺利益,平臺敢于犧牲,敢于啃硬骨頭。”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時,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如此表示。
過去幾天,“千億扶持”首批惠商新舉措已落地,并通過供給側、需求側和平臺生態三管齊下的創新模式,推動全國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業內紛紛認為,一個全面惠商的時代,正在開啟。
比如需求側,拼多多百億補貼頻道新增“100億商家回饋計劃”。針對報名百補特定營銷活動的商家,平臺將發放100億元優惠券,協助商家拉動訂單和交易。
這一舉措直接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商家們也在上新更多“優質供給”產品,比如文水的雞蛋等產品也在拼多多熱銷。“孩子正在長身體,像文水這樣的優質牛肉和雞蛋,就是長期需求的。”一位買家的評論,正是用戶、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最好注腳。
授人以漁,更要授人以漁。從“百億補貼”到“千億扶持”,拼多多引領的產業轉型,沒有華麗宣言,只有眾多產業帶、無數優質商家,實實在在的命運逆襲。
“最好的鄉村振興,是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如同一位學者所說,這就是拼多多持續推出一系列惠商政策的意義所在:當梁彪不再為養牛飼料款發愁,當海媽的藍莓盆栽走進城市陽臺,當任善良每個季節都有海鮮賣,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就在這些商家的故事里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