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路費
趕在關稅落地之前,蘋果拼了老命的把iPhone運回美國。
根據路透社報道,近日蘋果公司租用貨運航班從印度向美國緊急運送600噸 iPhone(或多達150萬部)?!敦斝隆芬矆蟮?,幾家經營美線的航運公司前幾天拼命打電話給上港集團,希望能優先安排他們去美國的集裝箱船優先靠泊。
目前蘋果美國倉庫目前已儲備超150億美元的iPhone庫存,相當于2024年第四季度美國市場銷量的3倍。
蘋果供應鏈總監在內部會議上直言:“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延遲一天,美國倉庫就會損失800萬美元。”
蘋果之所以這么著急把海外的產能送回國內,就是想搶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落地之前,盡可能通過囤貨的方式穩定iPhone價格。
供應鏈降本是蘋果的絕技,就是靠這個,蘋果才能常年把毛利率維持在40%的超人水平。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簽署的“對等關稅”的行政令直接打在了蘋果的七竅上:關稅大戰一開, 蘋果市值四天狂瀉近7800億美元。
當然了,關稅并不是這家公司面對的唯一難題。
在蘋果CEO庫克東游中國大陸之前, Bloomberg曝光了蘋果內部會議紀要,此前發布的Siri 相關的 Apple Intelligence 關鍵功能陷入嚴重延期。而在AI之前,讓蘋果遭遇挫折的還有汽車、頭顯。
和前任喬布斯的偏執、桀驁不馴不同,繼任者庫克扮演的更像是一個商人的角色。
雖然蘋果早已不是科技人士乃至全球消費者心中的時尚icon,圍繞在這家企業身上的光環正在慢慢消失。今年一季度,蘋果在國內的份額從去年的第三下滑到第五。
他會在廟堂上游走,搞好和政府的關系;一手打造的供應體系把蘋果塑造成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公司;在芯片等領域也維持住了自己的優勢。
新的危機下,他還能帶領蘋果走出困境嗎?
01 果鏈變天
此前伯虎財經討論過很多蘋果需要面對的挑戰,但這次的關稅沖擊一定是最大的一次。
手機的零部件雖然不如汽車,但也有上千個。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建立了一個堪稱精密的全球產業鏈。以一臺中國產的iPhone為例,它的芯片來自中國臺灣、攝像頭模組來自日本、聲學器件和電池來自中國大陸,這些零部件最后在中國組裝,然后出售給全世界。
其中,中國的供應鏈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蘋果此前曾披露全球供應商名單。2023財年,蘋果98%的全球產品材料、制造和組裝直接支出都給了187家供應商和470個主要生產地點。而這187家供應商中,有84%都在中國設置有生產點。
根據最新的消息,美國對華關稅已經漲到了145%。對華關稅的變動,首先導致的,就是終端產品價格的提升。
美國媒體測算,256GB內存的iPhone 16 Pro在美國的官方售價為1100美元,所有硬件成本大概為 568 美元。一旦算上額外的54%,注意,還不是現在的145%,這臺手機的成本就會飆升到876.79美元,漲幅超過50%。
摩根士丹利測算,對華加征關稅將使蘋果公司每年增加約85億美元的成本。作為對比,去年四季度,蘋果的凈利潤為363.3億美元。
產品價格上升,就會導致需求的減退。美洲地區是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2024財年這部分地區的營收占比達到了42.7%??梢哉f,美國是蘋果絕對要保住的基本盤。所以,蘋果才會趕在關稅政策落地前拼命把海外產能運回本土,為的就是利用囤貨的手段來穩定住短期定價。
那蘋果會不會通過把成本轉嫁供應商的方式去維持定價呢?
根據伯虎財經了解,一些主要的果鏈企業比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都表示,“對等關稅”對公司影響有限。供應商和蘋果大多采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離岸價),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客戶)承擔。包括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等在內的企業也都在海外布局有生產基地。
同時由于蘋果的市場地位,供應鏈許多環節比如組裝等,利潤相對較低,特別是組裝環節,利潤壓得非常薄,能賺錢完全靠規模,壓價空間較小。相對于其他地區,比如印度等地的工廠,中國的供應鏈總體上在效率、質量等環節領先很多。這也給了果鏈企業一些談判轉圜的空間。
蘋果COO杰夫·威廉姆斯在走訪山東濰坊的歌爾股份工廠時表示:“中國供應商最大的特性是‘can do’,能做、肯做,這也是其它供應商難以比肩的。”
雖然蘋果也在響應特朗普的制造回流計劃。但在美建廠組裝iPhone,需要至少5年時間才能啟動生產。美國韋德布什證券公司高級分析師丹·艾夫斯表示,蘋果若脫離原有的供應鏈體系,在美國生產iPhone手機,其售價將是原來的三倍以上。
如果關稅政策在短期內沒有改善,蘋果可能需要擴大供應鏈轉移的規模,在低關稅地區打造產能。但對于蘋果的影響注定是巨大的。
02 蘋果能等到AI嗎?
和關稅比起來,另一個讓人擔憂的,是蘋果在AI上的進展。
過去蘋果不是在創新業務上沒有投入。在公開報道中,蘋果最受人矚目的新項目有兩個,一是全自動駕駛汽車,二是頭顯設備。
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開始布局造車,招攬超過一千名工程師在加州開發電動汽車,命名為“泰坦計劃”。2019蘋果收購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ai。相關媒體報道,蘋果每年為造車而付出的開銷超過10億美元。
但這項業務最終以蘋果官宣放棄告終,惹得友商一把手雷軍也發出感嘆:“我也不知道蘋果為啥沒造出來。”
頭顯設備蘋果倒是做出來了,還提出諸如“空間計算”等果味十足的新詞。但這款新產品并沒有帶來類似iPhone 4那樣顛覆性的體驗,3499美元的售價也讓許多消費者可望而不及。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蘋果Vision Pro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出貨量環比大跌43%,市場份額也相應減少。截至2024年末,Vision Pro的銷量不足50萬臺。
在AI這個時代機遇面前,蘋果也面臨著困窘。去年WWDC,蘋果把一半的時間都給到了自家的AI——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但就在近日,Bloomberg 披露,蘋果 Siri 團隊高級總監 Robby Walker 在全員會議上直言,公司在 Siri 的 AI 升級尚未準備好之前就過早宣傳了這些功能。甚至,這些功能還不一定能在 iOS 19 里發布。
比自己進度緩慢更讓人揪心的,是同行的進展飛速。同為美股七姐妹的谷歌、微軟和Meta都在大模型上有足夠的進展,比如谷歌的 Gemini AI已經整合到Android 設備。
當前,蘋果既要面對舊有秩序的崩潰——關稅大戰很大程度上摧毀了蘋果建立的成本優勢,這是蘋果盈利能力的底氣之一;而AI的落后則為蘋果的前景抹上了一層陰影,起碼從現在的共識來說,大家普遍相信,AI會帶來硬件的革新。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