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過去一年,騰訊在電商領域動作頻頻,其“電商夢”似乎也有了新的打法。
去年初,騰訊CEO馬化騰還在高調表示,“要全力發展視頻號直播電商”,但在去年下半年,風向已經開始變了。
去年8月,視頻號小店升級為微信小店,進一步打通了商品與微信生態的連接;12月,微信小店推出“送禮物”功能,開始探索“社交+”的電商新模式。
近日,微信宣布已開通視頻號櫥窗帶貨的達人,可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能夠在視頻號、公眾號、服務號等微信生態內進行全域帶貨,實現全域流量運營。
如果說過去騰訊做視頻號電商,是摸著“抖快”過河,那么騰訊如今顯然已經意識到,“熟人社交”這塊“流量富礦”,才是騰訊圓“電商夢”的關鍵。
誠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言,如果能夠以系統的方式在微信內建立電商生態系統,利用微信內的所有力量來源,就能夠建立一個更大、更有意義、上限更高的電商生態系統。
騰訊電商,正在把朋友圈變成“新大陸”,當私域流量加速涌向全域生態后,其又會否孵化出更繁榮的電商生態與消費場景?
01 騰訊電商,以慢打快
過去幾年,盡管視頻號一度被馬化騰視為“全鵝廠的希望”,但跟同行相比,視頻號的發展還是較為克制。
從GMV規模來看,去年抖音、快手的GMV分別為3.43萬億、1.39萬億。根據億邦動力報道,視頻號2023年的GMV在1300億元-1500億元之間。
根據騰訊披露,2024年微信小店全年GMV同比增1.92倍,訂單數量增長2.25倍,雖然保持著高速發展,但仍大幅落后于“抖快”,離萬億GMV也還有一定距離。
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視頻號的GMV跟同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去年快手間接承認了自己身為“行業老三”的位置,而追上來的“老二”正是視頻號。
根據國海證券此前估算,視頻號在2023年的日活躍用戶數便已達到了4.5億,早已超過了快手去年的規模。
但同時也能看出,盡管視頻號背靠微信14億的用戶規模,但其用戶轉化率卻并沒有想象中高,為什么用戶寧愿舍棄平均日均使用時長超5小時的微信,也要跳轉到“抖快”刷視頻購物?
首先,視頻號電商和微信社交理念之間是有沖突的。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一直堅持用戶體驗優先的目標,因此,微信的商業化也比較克制,視頻號不扶超頭,也不興買量。
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曾在 2023Q3 業績會上透露,騰訊視頻號廣告加載率不足 3%。而根據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快手 2023 年廣告加載率預計超 7%,抖音則超 10%。
“抖快”在流量分配機制中一直遵循“中心化”原則,少數頭部主播掌握大多數流量,商家也可以通過不斷買流量懟出超級大爆品,一定程度上來看,是平臺流量主導了消費者的喜好。
相較之下,視頻號則更注重私域流量的沉淀和轉化。不過,這種模式雖然能夠提升用戶的信任度和轉化率,卻很難以像抖音、快手那樣,通過大規模流量傾斜來快速提升GMV。
其次,視頻號“社交屬性”這一優勢,恰恰也是其電商化的最大桎梏,當用戶刷到朋友點贊的帶貨視頻時,第一反應往往是“他是不是被割韭菜了”而非“這商品真劃算”;部分用戶更會因為自己點贊會被朋友圍觀,而羞于表達。
這與“抖快”的“陌生人信任”形成鮮明對比,比如抖音用戶更易被專業人設(如測評博主)說服,而視頻號的社交推薦機制,反而會讓帶貨內容陷入“朋友覺得好≠我需要”的怪圈。
所以,雖然私域流量是視頻號電商完成冷啟動的關鍵,但隨著流量結構不斷優化,如今已逐步向公域傾斜。根據東方證券研報,視頻號公域流量占比已從2021年的50%上升至2023年的67%。
幾年前,張小龍就提到,優質商業化的終點,是讓用戶忘記流量的存在,公域推薦占比應該達到75%左右,才是流量占比最理想的狀態。
因此,去年視頻號的一系列動作,也有意讓視頻號電商由私域轉向公域,乃至全域。
去年8月,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直播電商可以增長很快,但隨后會有一個非常自然的增長上限,(騰訊)能夠建立一個更大、更有意義、上限更高的電商生態系統。
隨后,視頻號小店升級為微信小店,能夠支持店鋪及商品信息在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搜一搜、聊天會話、社群、朋友圈等多個微信場景內流轉。
12月,微信推出了“送禮物”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社交互動與電商之間的交易轉換,也為商家和消費者創造了更多新的交易場景。
近日,視頻號帶貨達人全面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帶貨者的觸角進一步延伸至社群、公眾號、服務號以及小程序,交易生態內正衍生出新流量場景。
充分利用“流量富礦”的微信電商,正是騰訊圓“電商夢”的關鍵。
在社群場景下,帶貨者可以發揮私域運營優勢,通過強互動形成轉化;在公眾號場景下,帶貨者可以通過圖文種草的方式,引導用戶對商品產生興趣;在原來的視頻號場景下,帶貨者可以通過多維度商品展示,促使用戶成交。
02 破圈“私域”,孵化“土壤”
誠然,騰訊電商的步伐比較“慢”,但“慢”不等于“跟隨”。
目前來看,微信電商有自己的運營成長路徑,其更多地依賴產品驅動,而非平臺驅動,雖然短期內可能無法迅速做大,但成功連接了微信生態中的商家和消費者需求。
而且,為了進一步豐富整個微信生態系統,騰訊也在努力給土壤“澆水”,從流量端、商家端、用戶端幾處發力,希望汲取更多能量。
在流量端,在騰訊宣布開啟全域帶貨之前,其已經開始為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搜一搜等多個微信場景引入更多流量。
微信公眾號近日開始內測“朋友推薦”模塊(標識為“朋友?”),點擊進入“朋友?”的卡片,將能看到朋友閱讀并點過“?”的推薦文章,或僅閱讀但未點過“?”的已讀文章。
雖然,這一功能跟此前“看一看”推薦功能相似,但可以理解為“看一看”是由用戶和平臺共同決定;“朋友?”,是由用戶決定,用戶認可的優質內容將擁有更高的分發話語權。
另外,視頻號的算法推薦邏輯也是首先依托于好友推薦,平臺會根據“朋友愛看”的選項標簽,向用戶推送朋友推薦的內容,然后還會依據好友推薦數,提升內容曝光排序。
這些改動看似細微,實則暗藏著深意。微信希望用私域撬動公域,讓帶貨者從“薅熟人羊毛”轉向“全域經營”,就像經典的“六人定律”,世界上任何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建立聯系,信息和商品的流轉也是如此。
在用戶端,微信于去年12月上線了推客業務,再結合全新升級的“微信小店帶貨者”,能通過社交裂變驅動微信小店實現流量、銷量雙增長。
有一定粉絲流量基礎的微信小店帶貨者,如今可以在視頻號、公眾號、服務號等微信生態內進行全域帶貨;推客在接收到帶貨者信息后,則能在社群、朋友等渠道進行商品推廣和銷售,讓渠道分銷實現更高效的增長。
在商家端,騰訊也以改善用戶體驗為目標,進一步把控商家質量。
其在去年打通了視頻號和小程序等內部鏈接,打擊低劣商家將用戶引流到小程序交易的亂象;微信小店還推出了熱招品牌入駐激勵計劃,扶持優質品牌商家,為電商生態提供更好的“土壤”,從而孵化出更多商機。
03 微信電商的想象空間
過去,騰訊視頻號之所以未能爆發,并不是缺乏流量支持,而是缺乏流量的自然流動,“商家-平臺-用戶”三者之間有著較為割裂的連接關系。
因此,重新整合微信生態內部的諸多業務和要素,成為了騰訊開展電商變革的重要抓手,微信也在努力“拆墻”:
包括將公域和私域兩個流量池打通,為整個生態澆灌“活水”;通過“送禮物”功能貫穿不同消費場景,將商家和消費者直接連接起來;將視頻號小店升級為微信小店,進一步豐富微信電商生態,提升了用戶參與度。
不過,在新產品、新工具、新流量帶動新增長的同時,微信電商的挑戰依然存在。
一方面,在騰訊2024年年會上,馬化騰提到,(視頻號)中老年人受眾比較多,還需要下沉并進行年輕化,年輕化戰略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要實現這一目標,一個是電商生態創新,另一個是內容生態創新。比如去年推出的“送禮物”功能,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年輕人追求生活儀式感和社交樂趣的需求。
而內容生態的創新,則要求流量傾斜扶持年輕人喜歡的類型或者領域,如今微信小店的核心品類仍集中在服飾、食品等輕決策商品,雖然在“送禮物”功能的推動下,黃金飾品等品類有了較快增長,但要從根本改變用戶認知心智,還是要深入內容創作這一源頭。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履約體系,包括商品供給、物流售后以及商家管理等,微信小店仍有許多改善空間,畢竟,模式創新只是第一步,如果“硬基建”跟不上,擁有再多流量也是枉然。
總的來看,當“抖快”用“超級算法”縮短消費鏈路,淘寶以“萬能貨架”滿足確定性需求,微信電商也在孵化自己的獨特性,通過“做平臺、做連接、做底座”,將微信電商交給生態合作伙伴去做。
在近年頭部主播紛紛退燒,商家積極開啟店播的背景下,騰訊堅持“去中心化”理念,正有條不紊地推動電商生態自然生長,實現全域流量的良性循環。
張小龍曾表示,騰訊電商必須走出一條和同行不一樣的路,如果學抖音,是不可能打敗抖音的。
如今的微信電商,也還在不斷嘗試,其秉持的“慢工出細活”的理念,能否打磨出令人矚目的“精品”,也成為了外界關注與期待的焦點。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