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夢得
2024年,歐洲杯、美洲杯、巴黎奧運會輪番上陣,各大體育賽事點燃了大眾的運動熱情,體育行業迎來了新生機。
但體育鞋服市場呈現出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需求端,消費者對運動休閑品牌的選擇將更加分化;供給端,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新玩家不斷涌現。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李寧展現出相當的經營韌性。據3月28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李寧年營收為286.8億元,同比增長3.9%;毛利同比增長6.0%至141.6億元,毛利率提升到49.4%。
與此同時,公司整體財務狀況保持健康,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12.4%至52.7億元,現金儲備較年初凈增20.6億元至75億元。
在國產運動用品市場里,李寧始終有著特殊性。從品牌來說,1990年創立的李寧,是率先做出品牌價值的那一個;從戰略選擇來說,只有李寧堅持“單品牌,多品類”的方式。
2024年,穩健業績的背后,有怎樣的邏輯支撐?
這是我們想在這份年報里尋找的。
01 踐行單品牌是需要底氣的
在運動消費市場,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隨著大眾對運動的關注度提升,“專業性”已經成為消費者下單的重要考量之一。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去年新上任的耐克CEO賀雁峰銳評自家品牌,“我們失去了對運動的癡迷”,并把“強化品牌運動屬性的同時創新產品組合,豐富消費者體驗”放在了戰略首位。
而作為耐克的“反比”,高端戶外品牌On昂跑則不斷強調自己“專業”屬性,并憑借獨家緩震技術CloudTech、零重力外底的Cloud模型成功出圈,在競爭激烈的跑步賽道種崛起。
而李寧的穩健也基于同樣的道理,“專業”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情。
從研發投入上可見一斑。李寧近十年研發投入超過35億元,其中,2024年,李寧研發投入增長9.3%,研發投入增速大于營收增速,這也讓李寧的“科技”含量走在行業前列。
目前在技術上,李寧擁有六大獨有科技,已構建包含中底、大底、鞋面、結構等四大維度的鞋科技平臺,覆蓋多種運動品類,這也構筑了其核心競爭力。
具體的表現形式以兩組數據為證。
2024年搭載超?科技的實戰籃球鞋ULTRALIGHT 2025在發布60天內售罄率超過85%。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李寧跑鞋核心IP全年量突破1060萬雙,李寧鞋類收入為143.0億元,占營收比例為50%。
鞋類產品占比50%和千萬級核心IP銷量,足以證明李寧的運動科技轉化能力已形成真正的競爭壁壘。
這也是李寧始終踐行單品牌的底氣所在,無論是高于營收增速的研發投入增幅,還是對“專業性”的追求,除了表達了李寧對運動品牌的認知,也揭示了其堅持單品牌戰略的底層邏輯——以技術厚度支撐品牌高度,用創新密度構筑市場護城河。
02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占領品類心智
消費產品有一個頂級榮譽——品牌即品類。最典型的比如可口可樂之于可樂,衛龍之于辣條、BBA之于豪華汽車。
當一個品牌做到品牌即品類,也意味著他在拓展新賽道時更容易占據消費者心智。以我們熟悉的lululemon為例,最早它的產品只針對瑜伽,牢牢占據瑜伽心智后,逐步在跑步、綜訓、男性市場拓展。
不過這并不容易。一方面,具備這種品牌力的玩家并不多;另一方面,單品牌的多品類打造也有技巧。這是李寧選擇“單品牌,多品類”模式的底氣。
李寧的優勢在于,它較早的利用技術優勢和專業資源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力——李寧一度是唯一完成高端轉型的國產鞋服品牌。同時早在十多年前,李寧就開始探索“多品類”模式。
深入探究可以發現,李寧得以品類遷移的主要策略。
第一個能力,繼續用科技強化專業品類形象。
比如戶外,戶外鞋服的用戶大多是高認知用戶,他們篤信專業技術,并且愿意為之付費:Gore-Tex、CORDURA等面料IP能夠顯著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
當李寧要進入戶外領域,首先就以科技為抓手。去年,他們就和國家級科研機構合作研發了“防暴雨雙透納米科技”,推動中國戶外裝備面料創新。
第二個能力,借用專業運動資源,強化品牌及品類認知。
首先是賽事贊助。2025-2028年,李寧品牌于2025-2028年再度成為中國奧委會(COC)及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合作伙伴,李寧還連續24年成為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的贊助方,與中國跳水隊、中國射擊隊的合作均已超過了30年。
在其他頂級專業運動賽事和運動員布局方面,李寧也是早有規劃。
以跑步為例,李寧贊助無錫馬拉松、深圳馬拉松,2025年3月成為北京半程馬拉松賽事官方戰略合作伙伴。2024年,李寧專業跑步產品助力國內外運動員奪得66個馬拉松及越野賽冠軍,以及助力無錫馬拉松成為2024年度單場“破三”人數賽事全球前五,中國第一。
這也是李寧做多品類的巨大優勢之一,對頂級運動資源和運動資源的加大投入,帶動消費者對李寧品牌和李寧產品、李寧品類專業認知度的提升,從而給品牌帶來增長。
第三個能力,李寧對于運動這個大品類的理解能力、產品研發開發能力、品控和渠道運營能力等等。
李寧本人在采訪中分享過,做李寧品牌的初心,是希望能夠真正走進運動當中去,而不是只是一個空掛的運動概念,因此能夠深耕品類,找到方向。
在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分享“我很有自信地說,李寧的每一雙專業籃球鞋都可以打職業聯賽,不是像一雙籃球鞋,而是可以打職業聯賽的籃球鞋。”
所以多年來,除了技術上的研發投入,李寧與韋德攜手13年合作,與CBA也有長達13年的合作,創造頂級職業運動員需要的籃球鞋,了解體育用品如何更好參與賽事發展等等。甚至推動行業的發展,比如持續加大對中國青少年籃球運動發展的投入等等。
“技術”、“專業”、“行業推動者”,這不僅構筑了品牌價值的護城河,也驗證了“專業即品牌”的商業辯證法。
從結果來看,“單品牌、多品類”的策略正在成為李寧重要的增長動力。
財報顯示,2024年,李寧圍繞跑步、籃球、綜訓、羽毛球、乒乓球和運動生活六大核心品類,實現綜合品類深入經營,李寧跑步、籃球、綜訓三大品類流水占比達到64%。
另外,羽毛球業務收入同比顯著增長,兵乓球行業也構筑了行業壁壘,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在戶外、網球也已經完成品類搭建。
這也一定程度上幫助李寧,即便面臨市場調整,也能保持穩健向前。
03 寫在最后
毫不夸張地說,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消費者對健康和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市場充滿活力,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國產品牌都對中國體育消費市場虎視眈眈。
這無異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
對于本土體育品牌們而言,防守和進攻同樣重要。
選擇穩健的李寧,也強調了穩健不意味著保守。就像錢煒(李寧集團聯席CEO)所說,“該攻的攻、該控的控、該調的調。”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