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佘凱文
2025年的中國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正站在一個矛盾的十字路口。
以當下最熱的智能清潔機器人來說,一邊是資本的熱捧、企業的豪言壯語,以及被反復強調的“千億級市場潛力”;另一邊則是消費者逐漸冷卻的熱情,就比如那些曾被包裝為“解放雙手”的智能清潔助手,正開始淪為角落里的“科技擺設”。
在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銷售額不斷增長的背后,智能清潔賽道不少的隱憂開始浮現,這些對于行業長期發展來說,絕對算不上一件好事。特別是在大量消費者投訴“智能失靈”的背后,所體現出的則是行業開始從“技術驅動”滑向“營銷內卷”的殘酷現實,行業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開始暴露。
“智能”面具下的真實圖景
當下,智能清潔機器人消費市場正遇到一個極其有意思的悖論,那就是‘銷量增長與用戶流失同步發生’。以占據智能清潔產品銷量占比最大的掃地機器人產品為例,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全渠道零售額同比增長41%,達到194億元,零售量同比增長32%,達到604萬臺,但掃地機器人活躍使用率卻是不足50%。
行業人士認為,支撐起掃地機器人行業快速增長的原因并不是用戶粘性提升,而是因為過低的基本盤和滲透率,使得行業有了看起來的高速增長。
一個顯著案例就是行業頭部玩家正在面臨集體“失速”。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科沃斯實現營業收入32.50億元,同比下滑4.06%;凈利潤僅為604萬元,同比暴跌69%。另一大行業山脈,石頭科技也沒有太好,2024年第三季度石頭科技營收增速從一季度的58.69%,一路下滑至三季度11.91%,凈利潤增速從95.22%下滑至-43.4%。這也是自2023年石頭科技步入高速增長期以來,首次出現單季度凈利潤負增長的現象。
為什么會發生以上現象?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行業正面臨“智能失靈”的尷尬。有媒體曾針對黑貓投訴上,2024年掃地機器人品牌在過濾掉服務投訴外,僅篩選質量問題相關的投訴統計。
從統計中可以看到,智能系統故障占據了投訴中相當比重。其中就包括掃地機器人工作途中突然沒電,無法自行回歸基站,需要手動介入;不斷碰撞桌角不會轉彎;語音控制雞肋等等問題。
當然,有“智力問題”的遠不止掃地機器人,在其他智能清潔品類中也屢見不鮮,像智能擦窗機器人就有許多用戶反饋路線無法實現智能規劃、工作過程中出現卡住需要人工介入等情況;智能空氣凈化機器人,顯示界面不智能,用戶根本不知道效果等等。
會出現這些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技術瓶頸被過度包裝為營銷噱頭,市場的膨脹催生了產業鏈的狂歡,但在底層技術的精進上并沒有太多突破,這才導致結構性危機的悄然醞釀。
從創新競賽到參數軍備,技術與用戶體驗的斷層
越來越多的行業玩家只是在一位追求參數的漂亮,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技術驅動力的異化。以2024年的情況來看,技術發布會已淪為參數堆砌的戰場。比如導航精度從厘米級卷到毫米級、吸力從2000Pa飆升至10000Pa、算法迭代周期壓縮至3個月等等。
然而,這些“創新”大多停留在實驗室場景,與真實家庭需求不匹配。像是無論行業內部如何宣稱導航避障多么先進,卻仍是有用戶不斷反饋,寵物玩具、數據線等常見物品仍頻繁導致機器“罷工”;又比如自動洗烘基站雖解放了雙手,卻需定期購買專用清潔液,且熱風烘干功能在潮濕地區易滋生細菌,還在不斷增加用戶的維護成本。
這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怪圈,暴露出行業對核心技術的掌控不足。以導航系統為例,國產激光雷達雖已實現量產,但核心算法仍依賴海外開源框架;AI芯片看似自主,實則多由英偉達、高通方案二次開發。技術空心化之下,企業只能通過營銷造勢掩蓋創新乏力。如從某頭部品牌的財報數據來看,2021年至2024年Q3間,其研發投入占營收費用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而營銷費用卻從25%提升到了36%。
這種斷層本質上是行業“供給驅動”邏輯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頭部企業為維持高毛利,不得不通過參數升級塑造技術壁壘。即便企業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但主要聚焦于硬件性能提升,而非底層突破。另一方面,營銷導向的技術敘事掩蓋了真實需求。廠商將“光腳自由”、“99.99%除菌率”作為賣點,卻未解決毛發纏繞、水漬殘留等基礎痛點。
更嚴峻的是,市場集中度持續攀升,線上CR10品牌占據95%份額,線下市場CR10更是接近100%,同質化競爭導致企業陷入“不敢不卷,又卷不出差異”的囚徒困境。
顯然,行業的破局還需回歸“需求本位”。首先,智能技術研發應瞄準場景化痛點。例如,針對多寵家庭開發零纏繞滾刷,或為小戶型優化超薄機身設計,而非一味追求吸力數值,或是鼓吹接入了某某大模型;其次,探索性價比與技術平衡點。像美的、追覓等品牌已經開始嘗試通過供應鏈優化降低中端機型成本,未來或可借鑒智能手機行業的“技術下放”策略,將高端功能逐步普及至大眾市場;最后,重構用戶價值認知。企業需從“賣產品”轉向“建信任”,通過透明化技術效用、完善售后體系,重塑消費者對行業的技術信心。
總之,當下智能清潔機器人行業已走到十字路口。當參數狂歡漸退,唯有真正理解“智能清潔”的本質,即以智能解決清潔問題,而不是制造更多問題,行業或許才能真正實現穿越周期,否則,再炫目的技術標簽,也終將成為消費者眼中的“無效內卷”。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產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