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色系的車身、可拆卸化妝鏡、自帶氛圍感的星環尾燈……如今的兩輪電動車造型在審美方面似乎越來越女性化了。2025年春季,雅迪官宣王鶴棣為代言人,并在三亞舉辦了一場新品發布會,海邊、沙灘、草坪、美車以及穿著白色西裝的王鶴棣……
堪比婚禮的陣容,更加堅定了雅迪與整個兩輪電動車市場想要討好女性的決心。
這兩年,女性群體的確成了電動車企業的“救世主”。艾瑞咨詢顯示,2024年我國兩輪電動車銷量達5230萬輛,其中女性用戶占比42.7%,較2020年的34.5%激增8.2個百分點。在部分城市,女性購車占比甚至突破55%。
雅迪、愛瑪、小牛等頭部車企的女性系列在整個公司的占比也愈發重要。雅迪摩登系列全渠道熱銷,王鶴棣應援色一車難求;小牛電動的銷售數據顯示,其軟萌座駕O系列占小牛電動國內整車銷量超10%;愛瑪晴天系列產品,在小紅書有數萬筆記。
或許未來,兩輪電車的基本盤只能靠女性來穩住了,但這樣一來,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場男性用戶“逃離”大戲
坦白來說,這兩年的兩輪電車市場上演了一場男性用戶“逃離”大戲。灼識咨詢顯示,2020-2024年,兩輪車男性用戶占比從65.5%一路降至57.3%,無獨有偶,艾瑞咨詢的數據里,男性用戶占比也在逐漸被女性所替代。
男性群體不騎兩輪電動車了嗎?
首先,四輪電動汽車的普及搶奪了一大批男性消費者。2023年,男性車市的市場份額高達61.92%,銷量達到1338萬輛,懂車帝調研指出,原兩輪電動車男性用戶中,27%計劃三年內換購四輪電動車。
這也在意料之中,畢竟當兩輪電動車爭相向高端賽道轉型,價格連年上漲時,四輪電動車的價格戰直接來了個降維打擊。據悉,雅迪、愛瑪、臺鈴等品牌的兩輪電動車價格在近來幾年相繼上調,一些二三線小品牌也紛紛跟進漲價。
高端策略之下,有些兩輪電動車的價格甚至高達近兩萬元,雅迪旗下的“VFLY”售價從6999元到19800元不等??焓直镜厣顢祿@示,在成交的兩輪電動車訂單中,近七成的價格在3000元以上,25%的訂單在4000元以上。
2024年7月到10月,快手本地生活兩輪電動車的成交均價已經超過了3500元。
而另一邊,四輪電車的均價卻在一路下滑,乘聯會數據顯示,僅2024年全年降價車型達227款,在降價幅度方面,新能源車新車降價車型的平均降價力度為1.8萬元,降價幅度達9.2%。微型電車的價格更是下探到了五萬元以下。
以宏光MINI EV為例,其青春版的官方指導價為3.28萬元,首付僅需1.98萬元。有意思的是,曾經主攻女性市場的微型電動車正把目光往男性群體轉移,宏光MINIEV GAMEBOY的誕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悉,這款車在上市前的盲訂階段就已突破30000輛,其中男性用戶占比高達77%。
兩邊的價格落差讓原本消費能力并不高的群體開始有了換車的心思,尤其是原本撐起兩輪電動車一片天的藍領階層,這幾年,外賣員、快遞員、工人甚至網約車司機的汽車購買意向大幅度提升,一度讓兩輪電動車企業欲哭無淚。
易車研究院發布的工薪車市洞察報告顯示:早在2023年,工人為工薪車市貢獻了26.38%的銷量,更占了二手車意向用戶的19.06%,緊隨其后的都是基層管理者、農民、技工和臨時工。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用戶集體轉向四輪電動車,絕非一時沖動,而是精密計算的“理性叛逃”。
可以簡單計算一下,新能源汽車每公里費用大致在0.08至0.1元之間,即約8至10分錢,雅迪、愛瑪旗下兩款續航100km的電車,號稱每公里不到1分錢。雖然在用車成本上差距了8到10倍,但在通勤時間成本上,30公里的路程四輪汽車至少省時1小時。
對工人、快遞員等藍領階層而言,時間的寶貴程度可見一斑,其價值遠超電費成本差。
另外,男性群體從兩輪電車轉向四輪汽車與“面子工程”脫不開干系,這一點在年輕人男性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小牛電動MQiL系列曾做過用戶調研,發現年輕男性購車時,“親友評價”的影響權重高達41%,而女性僅為19%。
鄭州某雅迪門店老板透露:“一般年輕男生進門會問這車騎出去像不像送外賣的。”一項00后調研更是顯示,68%的男性認為“騎電動車不如開汽車有面子”,這也讓兩輪電車在婚戀市場上基本消失,間接加速了男性群體的逃離。
種種跡象顯示,當男性用戶在兩輪電車店門口徘徊時,層層落差,讓他們最終被四輪汽車輕易捕獲。
“性別失衡”下的自我安慰
男性群體的集體出走,讓兩輪電動車不得已將女性消費者奉上神壇,而后者的消費能力的確是整個消費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存在。數據顯示,2024年1月,線上消費能力在2000元以上的女性用戶占比達32.8%,同比增長2.2%。
女性出行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調查顯示,這幾年有15%的女性出行從公交車轉向電動自行車。而在女性慢行出行選擇中,電動自行車仍然占據最大分量。甚至在廣州市和北京市等一線城市,選擇電動自行車的女性比例均略大于共享單車,而在南寧市,90%以上的女性會選擇私人電動車出行,剩下6.33%的女性選擇共享電動車出行。
巨大的需求缺口讓兩輪電車企業為之狂歡,但同時,性別失衡下這個賽道的生態也開始被重塑。首當其沖的就是研發資源錯配,導致的技術迭代失速危機。
或許無論是兩輪車市場還是四輪車市場,車企對于女性用戶的認知始終都停留在“外貌協會”上,這當然也有一定的客觀道理,據悉,在四輪汽車消費上,就有80%的女性會注意汽車的外觀設計,兩輪車更不例外。
女性關注外觀,并不意味著其他性能不重要,可大部分企業卻已顧此失彼,將多半的注意力都投向外觀與安全性能,而核心技術的研發則愈發潦草。其實這一點從頭部企業的研發成本中就不難看出。
數據顯示,雅迪控股2023年研發費用為11.9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3.43%;2018年至2023年研發費用投入數值不斷增長,但增長速度從2020年開始不斷下降,2023年增長速度低于10%,為近幾年最低值。
愛瑪科技2023年研發費用為5.89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80%;增長速度從2021年開始明顯下降,2023年增長速度為近幾年最低值。2024年上半年,雅迪控股研發費用為4.91億元,同比下降11.48%。愛瑪科技2024年1至9月研發費用為4.61億元,不及2023年。
大概是受制于越來越吝嗇的研發,兩輪電動車在這幾年頻繁暴雷。
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電動自行車2020至2023年抽查不合格率分別為15.1%、24.9%、20.5%、20.1%,產品抽檢不合格率較高。2024年上半年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結果顯示,抽查共發現146批次不合格。
更重要的是,當四輪汽車的各項技術高速發展時,兩輪電動車至今連最基礎的續航能力都還沒有妥善改善。與電動汽車平均500公里以上的NEDC續航里程相比,兩輪電動自行車大多數還在40~60公里之間,甚至這點數字都不乏水分。
不可否認,技術發展的缺席是兩輪電動車過分沉溺于女性“溫柔鄉”的必然結果,但一味迎合女性歡心還為整個賽道帶來了另外兩大弊端:毛利下降與營銷成本激增。從周杰倫時代開始,兩輪電動車就格外喜歡流量代言。
2023年,臺鈴宣布王一博成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5雅迪攜手王鶴棣。其摩登系列電動車發布會上,古風舞蹈、摩登走秀、DIY互動、玫瑰花墻打卡、免費美甲……各色花樣,層出不窮。雅迪控股2024年上半年銷售及分銷開支為6.06億元,行政開支為4.2億元,研發費用為4.91億元,這個成本力度甚至高于研發。
大張旗鼓地招攬女性顧客,但實際上,女性強大的消費能力未必能滿足兩輪電車空虛的未來。
愛瑪內部數據顯示,女性用戶平均換車周期3.8年,比男性長0.7年,且62%的女性購車預算卡在2000-4000元。雅迪控股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18.1%減少至16.9%。對此,雅迪控股表示,這是因為拓展產品組合以滿足不同客戶群及需求,矛頭直接指向女性。
這個市場里“性別天平”的傾斜,讓企業不斷尋求自我安慰,盡管“她經濟”曾撐起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但行業風險也就此浮現。
雅迪們需要“搶占”四輪車盲區?
早在2023年,中國自行車協會就指出,我國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4億,相當于平均每3人就有一輛。兩輪電動車市場未來增長空間越來越小,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男性群體集體涌向四輪汽車,車企把希望寄托在女性身上就能保住基本盤嗎?
事實上,與男性群體一樣,這幾年,女性群體在四輪汽車市場上的滲透率也逐漸升高?!?024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女性在職場的自信不斷增加,平均月薪達到8958元,有21.5%的女性認為自己在未來一年內有升職機會。
把“雅迪”換成“比亞迪”甚至“奧迪”的趨勢正在女性群體中流行。
公開資料顯示,近六七年女性車市持續擴大,2017年女性銷量占比突破20%,2019年突破30%,2023年逼近40%。比亞迪海豚去年的女性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了接近90%,幾乎成了很多25-35歲之間的女性買第一輛自用車的首選。
從上不難看出,其實兩輪電動車與其糾結出行經濟中的性別失衡,不如靜下心來去思考如何踏入四輪汽車無法滲透的盲區。灼識咨詢曾為兩輪電車的未來分出八大核心場景:都市通勤、外賣配送、寶媽接送、鄉鎮載貨、銀發代步、校園出行、休閑騎行、夜騎娛樂。
首先就是都市通勤。
時至今日,兩輪電動車仍然是都市通勤的主要選擇,尤其是在停車位緊張、停車費高昂的一、二線城市。數據顯示,國內30%的兩輪車騎行場景為10公里內短途,遠超四輪汽車的使用效率。從主要國家核心地區的出行數據看出平均通勤半徑不高于15km的路程里,摩托車、電動兩輪車等兩輪出行方式能更好匹配日常短交通出行需求。
其次是更偏向B端的外賣配送。
公開資料顯示,相較于家用二輪電動車,外賣電動車的更換周期明顯更短,通常每2-3年就需要更新一次。這種高頻的更換需求,即便在1200萬臺的保有量下,也能產生每年300萬-400萬臺的穩定換新市場。
此外,還有寶媽接送、鄉鎮載貨、銀發代步……這些四輪車無法填補的裂縫構成了兩輪車的機遇帶,也大有撐起整個行業未來的可能。但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兩輪車的發展路徑走對了嗎?想要順利爭搶到四輪汽車的盲區市場,兩輪電車要有過硬的產品實力。
無論是通勤還是快遞配送,電車的續航、智能化配備都十分重要,調查顯示,一線外賣員的日均行程高達100公里。尋常消費者對續航的關注也不低,多數兩輪電動車實際續航只可達到標稱續航60%-80%,甚至更低。
這些直接影響了兩輪電動車的使用年限,有39.3%的消費者希望兩輪電動車可以使用5-7年,33.1% 的消費者希望可以使用3-5年。產品技術與一家車企的生死息息相關,市面上主流的雅迪、愛瑪就一度被外賣小哥所鄙視,雅迪們應該有所反思。
當四輪車在高速路上追逐時,兩輪車需要默默接管那些被遺忘的街巷與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