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兩大熱門——自動駕駛和AI,兩大領域輪番登陸資本市場“頭條”。
尤其在自帶“明星效應”的自動駕駛賽道,目前已涌現諸多上市成功的“實力派”。先是地平線、黑芝麻智能、速騰聚創、知行科技等企業順利登陸港交所,隨后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企業也在納斯達克“圓夢”。
圖源來自佑駕創新MINIEYE公眾號
近日,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佑駕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NIEYE(以下簡稱“佑駕創新”)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登陸港股市場。
那么,在“高手如云”的自動駕駛賽道中,佑駕創新能否脫穎而出?
智駕為核,研發為刃,營收穩步增長
天眼查數據顯示,佑駕創新自2014年成立以來,便專注于利用全棧自主研發的軟硬件一體化技術,分階段推進L0至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規?;瘧?,并不斷探索自動駕駛領域的前沿技術。
根據其招股書,佑駕創新近年來的業績表現穩健且持續上升。從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75億元、2.79億元和4.76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高達64.9%。
特別是在2023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70.4%。隨后進入今年上半年,佑駕創新也依然保持增長態勢,實現營業收入2.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5%。
在業務構成方面,佑駕創新目前提供的解決方案涵蓋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車路協同三大領域。其中,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主要包括iSafety和iPilot系列產品。
此外,佑駕創新還在積極研發L4級別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iRobo,首款產品預計為無人駕駛的Robobus,計劃于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
在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領域,佑駕創新以座艙感知、監控及交互為核心,提供包括駕駛員監測系統(DMS)解決方案、乘客監測系統(OMS)解決方案等在內的多種解決方案。
而車路協同解決方案則是實現汽車全面智能化的關鍵環節,旨在推動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作為佑駕創新的主要收入來源,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在2021年占據了總營收的98.8%,但到2023年,這一比例已下降至81.1%。
圖源來自招股書
與此同時,車路協同業務和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由2022年的0.3%和2021年的0.4%,逐漸上升至2023年的15%和3.8%。這表明佑駕創新的營收結構正在逐漸改善,雖然仍存在一定的業務集中問題。
與營收增長同步的是佑駕創新的毛利率提升。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毛利率從2021年的9.7%增長至2023年的14.3%。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為14.1%,而去年同期僅為8.3%。
毛利率的持續上升得益于佑駕創新在研發方面的大力投入。截至2023年底,佑駕創新的研發團隊擁有331名員工,占公司總員工數的63.8%,這充分體現了公司對研發的重視。
同時,佑駕創新在近三年的研發支出也在持續攀升,分別約為0.82億元、1.39億元和1.50億元,基于較高的研發投入,佑駕創新煉就了不俗的軟硬件一體化技術和全棧自研能力。
整體來看,總營收持續攀升、毛利率明顯增長、研發實力過硬,佑駕創新的
打破虧損“魔咒”,還要等多久?
只是,自動駕駛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會產生大量研發支出,連年虧損更是行業普遍現象。
此前,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遠知行2024年前三季度調整后的凈虧損為5.56億元,加上2021年至2023年的累計虧損金額,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里,文遠知行經調整后凈虧累計接近19億元。
沖刺“智駕芯片第一股”的黑芝麻智能也沒有例外,2021年至2023年,凈虧損分別為23.57億元、27.54億元、48.55億元,三年虧損近100億元。
這次,核心數據一片向好的佑駕創新也未能逃過增收卻虧損的“魔咒”。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調整后凈虧損分別為1.31億元、2.05億元和1.85億元。在2021年,其經調整凈虧損率更是高達74.8%,直到2023年其經調整凈虧損率才大幅縮減至38.8%。
對此,佑駕創新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公司的持續虧損主要源于原材料及耗材的采購成本、投資吸引留任人才,以及持續的研發投入。
圖源來自pixabay圖庫
尤其是研發投入帶來的高負荷,讓佑駕創新有些“不堪其擾”。盡管自2023年開始,凈虧損開始明顯減少,但與研發投入的縮減不無關系。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研發支出分別占其總收入的46.9%、49.9%和31.5%,2024年上半年,其研發開支為6330萬元,占比為26.7%,2023年同期為8138.9萬元,占比為49.7%。
似乎對自動駕駛企業而言,在選擇“加大研發投入”還是“緩解虧損頑疾”上,兩者無法同時兼顧。
既然“節流”不行,那么留給佑駕創新只剩下“開源”——加速商業化落地。
目前來看,全棧自研與軟硬件一體化所構建的技術壁壘,已經開始助力佑駕創新加速兌現商業化落地的成果。今年1-5月,佑駕創新已成功與20家汽車制造商就35款車型的合作展開了定點項目的持續研發工作,并且與另外29家汽車制造商就88款車型實現了量產合作。
此外,佑駕創新憑借平臺化及軟硬件一體化的研發能力,在打造差異化算法優勢的同時,還保持了高性價比。“差異化+性價比”的雙重特性也在助力佑駕創新在市場上迅速嶄露頭角。
發展初期的持續虧損眾所周知,但對佑駕創新來說,打破僵局的辦法之一正是加速商業化落地,盡管目前已經進入成果兌現的第一階段,但最終結果如何,還需靜待時間揭曉。
開啟全球化敘事,加速自我“造血”
近年來,佑駕創新在優化其收入結構并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戰略。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已成功助力4家整車廠的21款出口車型實現標準作業程序(SOP),車型銷往歐盟、澳大利亞、英國及東南亞等多個地區。
圖源來自pixabay圖庫
不僅是佑駕創新,今年同樣在籌備上市的Momenta、已成功上市的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以及同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太卓智能、易航智能等,均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展開全球布局。
相較于海外的智能駕駛發展現狀,國內在這一領域仍保持著一定的領先優勢。從功能層面來看,國內已涌現出接近L3級別的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如NOA、HPA等,而海外市場中,除特斯拉外,實現L2+級智能駕駛的案例仍屈指可數。
在前沿技術的應用上,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AI大模型等技術在國內均已得到本土化落地,并處于持續迭代優化的過程中。
佑駕創新在智能駕駛安全性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近期,其協助的整車廠車型成功通過了歐盟的高級駕駛員分心預警系統(ADDW)認證,成為國內首批幫助整車廠獲此認證的供應商。
同時,佑駕創新還助力國內車企斬獲E-NCAP五星評級,并在上汽名爵MG ES5項目中實現了智能駕駛技術的海外新突破。
盡管國內自動駕駛企業的出海步伐正在加快,但深入分析后不難發現,落地難度依然不容小覷。首要難題便是監管差異,其次是各地交通環境的巨大差異,再者是研發流程上的挑戰。
面對不同的交通規則、文化差異以及駕駛習慣,智能駕駛技術的出海意味著其研發邏輯必須重新構建。特別是在歐美地區,對智能駕駛的安全性要求更為嚴苛,不僅關注行駛安全,還涵蓋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及網絡安全等多個方面。
截至目前,在已經邁出海外步伐的企業中,尚未有成功落地高階智能駕駛方案的先例。因此,國內智能駕駛企業在海外市場仍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
從宏觀角度看,自動駕駛始終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賽道。然而,從資本市場視角出發,經歷多輪周期性調整后,自動駕駛行業已進入價值重估階段。曾經,動聽的故事是吸引資本的利器,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對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深度考量。
對于正在申請上市或剛剛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而言,IPO絕非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這些企業需迅速完成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實現自我“造血”。
作者:土耳其熱氣球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