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互聯網那些事
2024年12月4日13時22分許,知名作家瓊瑤在家中去世,終年86歲。
至此,人間再無“言情教母”
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在進行關鍵詞搜索途中還發現了瓊瑤自寫作外的天賦——經商。
而在盤點瓊瑤商業高光時刻的同時,我們還偶然發現了那個藏在中文言情市場里的“激蕩50年”。
是言情教母,更是商業天才
在過去的日子里,瓊瑤曾創作了超100部作品,其中《還珠格格》 《幾度夕陽紅》 《一簾幽夢》 《煙雨濛濛》等作品更是被奉為經典,深受70、80、90甚至00后讀者的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瓊瑤不僅是大家口中的“言情教母”,更是一位商業天才。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早在1967年邵氏電影翻拍瓊瑤作品的時候,瓊瑤就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了“文學作品影視化”這條路背后的巨大商機。于是她在1970年便同盛竹如、平鑫濤等人共同成立了巨星影業公司,以此來專攻瓊瑤作品影視化。
她的這個決定有多成功呢?
在當時,僅《還珠格格》三部曲的版權費用就超過了1億元。倘若再加上海外版權營收,那么這個數字則將暴漲到5億元以上。
毫不夸張地說,《還珠格格》這部電視劇就是當時的現象級作品。
在內地收視率最高突破62.8%的夸張數據下,即便當時國內的“周邊生態”處于雛形階段,但那些印有相關角色的貼紙、海報仍做到了風靡大江南北,甚至成為了當時文藝音像制品店里的“網紅商品”。
時至今日,曾有媒體在估算瓊瑤身家時發現,僅瓊瑤作品的電視劇版權收益就超過10億元,如果再加上丈夫平鑫濤所留下的巨額房產、皇冠文化旗下的皇冠影業,瓊瑤最終的保守身家估值將超過25億元。
而這一數據,也向我們有力證明了瓊瑤的天賦不僅僅在于寫作,更在于營商。
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瓊瑤作品的文藝價值和商業價值還會繼續增加。
中文言情作品的工業化大門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文壇靠“販賣愛情”走上人生巔峰的作家并不止瓊瑤一位,還有無數人的“青春疼痛記憶”——饒雪漫。
和那些清晰知道自己屬于何種賽道的作家不同,饒雪漫的職業經歷堪稱精彩。
她先以兒童文學為切入點進入文壇,后又跨行成為電臺DJ,最終在千禧年附近以網絡寫手的身份摸索出了自己的“版本答案”。
既“痛苦的童年經歷+主角的情緒矛盾+救贖者帶來的美好卻不完美的結局”。
換句話來說,饒雪漫在青春文學這個賽道里摸索出了她自己的“斷臂維納斯”,最終憑借反大團圓式的結局和堪稱虐心的劇情一炮而紅,陪伴了整整一代少男少女。
或許是受到了數字世界的沖擊,饒雪漫當時并沒有選擇和前輩瓊瑤相同的變現方式,而是選擇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文學網站的身上,同郁雨君、伍美珍兩人聯手創立了“花衣裳”。
即便后續幾人因創作理念不合而解散了組合,但花衣裳網站仍為饒雪漫后續的“網文-雜志-小說”經營理念打下了基礎。
在《少林足球》這部電影里,周星馳曾有一句“少林功夫加足球有沒有搞頭”的經典臺詞;而在現實世界中,饒雪漫則有了一個“疼痛文學加傷感MV有沒有搞頭”的頂級想法。
為了增加讀者的代入感和作品的娛樂性,饒雪漫不僅為不同的作品打造了不同的“疼痛MV”,還在全國各地海選了書模,意圖實現作品角色具象化。這種音樂+小說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也在大幅刺激讀者購買欲的同時,讓饒雪漫完成了從“作家”到“書籍經理人”的角色轉變,打開了國內青春文學作品的“工業化”大門。
短劇接過了言情接力棒
時代在變,承載著人們愛情幻想的媒介也在變。
從瓊瑤的小說、影視作品,再到饒雪漫的雜志、傷感MV。消費者正越來越渴望強刺激、短流程的閱讀體驗。
在這樣的背景下,短劇這一行業黑馬也順利出世,扛起了制造“愛情粉泡泡”的大旗。
據證券時報報道,在短視頻行業用戶覆蓋超10億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國的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另預計在2027年,中國的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無論是經典的“霸道總裁愛上我”,還是時下新流行的“末世情侶求生組”“古人穿今生情愫”。戀愛短劇的出現都剛好命中了現代用戶碎片化閱讀、偏愛快節奏、嗜沖突劇情的新特征標簽,并把自己的發力重心放在了用戶情緒的即時反饋上。
有人說,書籍等充滿宏大敘事或深刻意義的載體更像是“精神正餐”,而短劇這種重視碎片化敘事的概念則更像“精神甜品”。
若想吃得又飽又美,那就要兼顧正餐和甜品的攝入比例。
畢竟前者的優勢是傳播深刻道理及知識,后者的優勢是尊重人們“追求爽點”的原始欲望。
在短劇這塊蛋糕愈發巨大、甜美的今天,我們也希望各出品方在專注競爭的同時不要忘了打磨作品。畢竟“販賣愛情”的核心商機是去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一切的一切最終還是要回落到內容本身。
正如納撒尼爾·李所言:“水會干涸,火會熄滅,唯有愛情能同命運抗衡”。
參考:
中國企業家雜志:80部劇,超10億版權費,“言情教母”走了
娛樂硬糖:饒雪漫,被青春疼痛掩蓋的營銷奇才
證券時報:「研報掘金」機構:預計2027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超1000億元
青瞳視角:北京文聯“坊間對話”:性別、階層、小甜品——怎樣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