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大象”吉利汽車,開始“轉身”。
近日來,吉利子品牌整合的消息接踵而至。從幾何并入銀河品牌、雷達汽車納入吉利集團,再到極氪領克合并,吉利一次又一次釋放加速整合的決心和速度。
這一切源自今年9月份,吉利發布《臺州宣言》,這是一份吉利“戰略聚焦、戰略整合”的公開宣言書。這個曾經堅定執行多品牌戰略的“大象”,開始轉身“瘦身”。
在《臺州宣言》發布之前,吉利內部的業務整合已經悄然展開。有消息稱,從今年二季度起,吉利就開始對研發體系進行大調整,重設CTO,整合同類團隊,加大平臺化建設。
可以說,整合是2024年吉利的戰略主線,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著吉利的發展。任何一家企業的整合,都是組織架構以及人員的大調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間的融合統一,如何協調好原本不同架構和團隊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考驗著吉利的整合能力。
業務調整,吉利走向大整合
實際上,對于吉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眾對它的印象既熟悉又模糊。吉利這個名字都聽說過,但是要給他貼一個準確的企業標簽,反而說不上來;都知道吉利品牌很多,但是要說全他到底有多少品牌,對于圈外人來說也是一道高難度題。
不僅僅是外部對吉利品牌認知模糊,一位極氪內部人士也曾對外表示,即使在公司工作多年,也難以理清各個品牌之間的股權脈絡關系。
而外界普遍的認同是:吉利是一家非常龐大且復雜的“汽車帝國”。自2007年《寧波宣言》之后,吉利就一直采取擴張的戰略,將“多生孩子好打架”奉為圭臬。從收購沃爾沃開始,吉利陸續從外部收購了寶騰汽車、路特斯、倫敦電動汽車公司等等,又在內部孵化出了領克、極氪、銀河等多個品牌。
不得不說,分立品牌的戰略讓吉利汽車吃到了時代紅利,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吉利似乎又在時下的節點,認為應該采取業務整合了。這順應了那句古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立17年后,吉利開始走向業務大整合。
有消息稱,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吉利高層開始頻繁開會討論研發體系的整合事宜,參與整合的對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駕、座艙、電子電氣架構、電動力、整車平臺以及后端采購和供應鏈團隊等。
如果說研發體系的整合是吉利大整合的前奏,那么9月吉利公開發布的《臺州宣言》就是整合計劃全貌浮現的一幕。
吉利汽車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李書福通過《臺州宣言》明確宣布,吉利進入戰略轉型新階段,以“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聚焦汽車主業未來的發展。
今年10月,吉利將幾何品牌正式并入銀河品牌。此后的2個多月時間里,吉利子品牌之間的合并、重組消息紛至沓來。最先是電動皮卡品牌雷達汽車納入吉利的消息,隨后雷達相關人士承認了此事。
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對極氪、領克股權結構進行優化,理順股權關系,減少關聯交易、消除同業競爭,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極氪將通過購買吉利控股和沃爾沃所持領克股份獲得共計50%的領克股權,并通過向領克增資的方式再獲得1%股份,涉資超過93億元。
除此之外,還傳出LEVC翼真汽車將納入吉利汽車集團的消息,同時沃爾沃或將退出對極星的持股,而極星最終可能會被收歸至極氪旗下。
吉利已經進入一場聲勢浩大的整合期。
整合蓄力,從“打架”到“打仗”
據不完全統計,從9月開始截至目前,吉利旗下至少有六個子品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吉利一次又一次釋放加速整合的決心。
究其原因,吉利可能已經認真的評估了市場形勢,滄海桑田,攻守易勢。近年來,全球汽車產銷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迅速,在巨大的市場機遇下,除了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轉型擴張,還誕生了諸多造車新勢力品牌,汽車市場變得“擁擠”起來。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為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2023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打起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從2020到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分別為6.2%、6.1%、5.7%、5%,一路下滑。
與此同時,吉利汽車銷量掉出中國自主品牌第一的位置。2022 年吉利年銷量比比亞迪少了43萬輛,痛失中國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或許是吉利下決心調整的一大痛點。
在這樣的形勢下,吉利面對的市場環境,“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已經失效了,面對市場競爭的新形勢,需要修煉更強的殺手锏來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因此,降本增效,進一步增強綜合競爭力已然變得愈發急切。但在多年的多品牌化戰略下,吉利的子品牌們常常出現定位重合、市場互搏、同業競爭等問題。這個問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體現的更為明顯。
比如,剛剛宣布合并的領克和極氪,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6年10月,領克汽車成立,肩負著吉利汽車高端化的重任,起初以燃油車為主。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領克意識到不能只專注于燃油車,很快成立了電動汽車事業群,并在2021年推出領克ZERO CONCEPT概念車。
不過這款車型最終是以極氪001的名義發布,極氪也宣告成立,定位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本是同根生的領克和極氪,在市場定位上都面向中高端,受眾也都偏向年輕消費者,只不過領克專注燃油、增程領域,極氪專注純電領域。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加劇,如此細分的品牌是有競爭缺陷的,勢必會覆蓋不到很多用戶。于是領克推出了純電轎車,極氪也傳出消息開始布局增程汽車。
兩大品牌由此變得更加趨同,定位也會更加模糊。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并沒有因此買單,領克的首款純電轎車Z10和極氪x車型極為相似,使用的也是同樣的吉利浩瀚架構,沒有太多新的亮點,Z10銷量并不理想。
除了定位重疊導致同業競爭外,多品牌分立戰略下,吉利也有不少子品牌發展并不順利。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幾何的多款車型銷量長期徘徊在三位數。10月,幾何銷量市場份額僅為6%,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82位。其中,作為幾何的主力車型,幾何A今年10月的銷量為1100輛,環比下降了55.39%,直接腰斬。
而在規模達50萬輛左右的皮卡市場中,電動皮卡品牌雷達汽車每年的銷量僅在 5000 輛左右。在國內主打MPV的翼真汽車,6月上市的首款電動MPV L380至今銷量不過千臺左右,在MPV市場中聲量并不大。
這些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子品牌,也都需要通過整合增強勢能,并且在內部保持技術、渠道等資源共享,從而降低成本投入。整合之后,也許不一樣的局面,就會出現了。
整合不是終局,吉利新考驗開始
2024年開始,吉利汽車業績向好趨勢明顯。
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吉利汽車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03.78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5%;第三季度公司股東應占溢利24.55億元,同比增長92%。1-9月,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676.84億元,同比增長36%;公司股東應占溢利達130.53億元,同比增長358%。
銷量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吉利汽車銷量為53.4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7%;1-9月總銷量達149萬輛,同比增長32.1%,已完成全年200萬輛銷量目標的74.5%。
在吉利高層看來,整合能夠帶來諸多益處,并將業績向好的趨勢延續下去。其一,可以消除子品牌同業競爭、市場互搏的狀況;其二,品牌定位優勢互補,有助于提升產品組合;其三,實現產品架構的統一,達成研發能力的互補;其四,銷售網絡互補,擴大用戶覆蓋范圍;其五,產生規模效益,從而推動降本增效。
但從硬幣的另一面來看,整合后的吉利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從企業層面來看,整合并不是簡單的1+1,其中涉及到內部員工、銷售渠道、供應鏈體系等多個維度的全面整合。
吉利旗下的多個品牌長期以來“各自為政”,擁有獨立的研發、銷售和渠道團隊。如今,隨著整合的推進,這些團隊之間的職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合和交叉。在此情形下,如何平衡各團隊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在提升工作效率、增強組織靈活性、優化內部資源整合與完善管理體系等方面實現質的提升,成為吉利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不容否認,任何一家企業的整合都伴隨著組織架構和人員的大調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間的深度融合,協調好原本各自為政的架構和團隊之間的關系,無疑是對吉利整合能力的一次考驗。
更為棘手的是,大規模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可能會在吉利內部引發一定程度的波瀾。員工可能會擔憂自身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團隊協作可能會因人心惶惶而出現短暫的混亂,這些內部情緒波動不僅關系到整合工作能否順利推進,更會直接影響吉利在市場競爭中的表現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
上述內容,是吉利大整合的必答題,只要答好題,才會邁上一個新臺階。此外,整合并非終局,只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些新的考驗,吉利必須謹慎應對。
不過招商證券也指出,近期李書福重手增持股份約3億港元,彰顯管理層中長期發展信心以及股價被低估。此次增持與上一輪2016至2018年產品大爆發前增持相似,上一輪為造車體系成熟及SUV周期啟動共振,而本輪為歷經兩三年探索后成功開拓電動化轉型之路,是二次騰飛的前奏。
也許,對于整合后的發展,吉利與李書福,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結語
如今國內汽車市場高手林立,競爭激烈,吉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成功突圍,業務聚焦無疑是關鍵路徑之一。通過整合品牌聚焦汽車核心業務,吉利能夠集中資源,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技術迭代日新月異,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演變。吉利能否憑借整合聚焦的戰略,有效應對各方競爭壓力,實現躍進式發展,甚至奪回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仍然需要留給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