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互聯網那些事
這段時間,綜藝《再見愛人4》的大熱不僅讓網友們認識了李行亮、麥琳等人,還造就了“熏雞事變”“我配文學”等互聯網熱梗。隨著上述內容的快速傳播,“完美伴侶”這一概念也開始在網上翻紅,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閑談的話題。
有趣的是,我們在經過關鍵詞搜索后發現,今天部分年輕人心中的完美伴侶并不是某個真實存在的人,而是生于二次元文化的“紙片人”。
原來“純愛”也能被做成一門生意
你知道什么叫“Cos委托”嗎?
在二次元文化備受年輕人喜愛的今天,一些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和心愛的角色隔著屏幕互動,他們開始通過有償尋找Coser(形象扮演者)的方式,讓對方裝扮成指定角色來陪自己逛街、吃飯、聊天,甚至是像情侶一樣相處一天。
得益于新聞晨報此前的報道,我們也有了一次從消費者視角觀察Cos委托全流程的機會。
作為Cos委托的購買者,莫娜在約會開始前的72小時要先填寫一份調查問卷,以此讓“男友”通過近20個問題了解自己的需求,為后續的“定制化服務”打下基礎。
問卷問題、選項摘錄:
Q:希望我當天如何稱呼你?
A:女朋友、寶寶、昵稱
Q:希望當天是什么相處狀態?
A:曖昧期、熱戀期、老夫老妻
在約會開始前的48小時,“男友”會和莫娜換上情侶頭像提前進入角色。他們會在微信上共同制定當天的行程安排,反復推敲“轉場所需時間”“某一時間段要在哪里打卡”一類的問題。
時間來到約會開始前的24小時,這時“男友”不僅會反復演練約會劇本,還會提前把當天的妝造、服裝搭配提前發給莫娜確認,力求滿足對方的要求。
約會當天,莫娜不僅和自己的“男友”看了一場演唱會,還在歌手的陪伴下上演了一次“蓄謀已久的求婚”。
是的,莫娜在出門前準備了一對戒指。
就在歌手唱到“會不會你也一樣,等待著那句我愿意”這句歌詞的時候,莫娜迅速從包里拿出了一枚戒指戴到了“男友”的手上??粗e愕的“男友”,莫娜趕忙拿出了另一枚戒指,“現在該你為我戴上了”她說。
只可惜Cos委托不過是現實版的“好夢一日游”,而夢總是會醒的。
當天“男友”沒有給莫娜準備更多驚喜,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會再更進一步。委托結束后,莫娜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將尾款準時劃給對方。
入行一年,有人月入過萬
《中國二次元內容行業白皮書》告訴我們,國內的二次元用戶規模在2023年就已經達到了4.9億人,其中核心二次元用戶高達1.2億人。龐大的用戶基數不僅增加了Cos委托的消費者,也同樣增加了Cos委托的從事者。
在收費標準層面,新聞晨報所采訪的阿yo在今年6月份入行,目前已經接了十幾單生意。她的收費標準為400元/單,每單的服務時間為5小時。和前者相比,封面新聞所采訪的六六由于入行更早(23年入行,采訪時即將迎來入行一周年紀念日)她的收入也更高。在過去的一年里,六六一共完成了270余個訂單,月收入已超過萬元。
和其他職業相比,“圓夢屬性”的存在不僅需要委托師足夠了解二次元文化,還需要他們有一定的模仿能力,這樣才能支撐起單主“打破次元壁”的需求。目前國內的頭部委托師基本都是圈子里小有名氣的Coser,經常會有人慕名下單。反觀那些腰部、底部委托師,他們的報價很可能只需要60元甚至更低。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想分一杯羹。據我所知,有中戲學表演的學生就在做委托,還有一些名氣很大的Coser也開始轉行了”談到委托師就業環境這個話題時,六六如此說道。
由于從業者魚龍混雜,既有專業Coser也有二次元愛好者。所以整個委托市場的痛點不僅在于服務良莠不齊,還有著一定的糾紛風險。比如未成年參與委托所導致的金錢糾紛,委托雙方人身安全、消費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等。
曾有律師就這種新型消費模式表示,雖然Cos委托滿足了人們對多元化社交的需求,但它所蘊含的目的性、陌生人互動、功用性等特點,也讓情感欺騙、人身安全等風險貫穿了整場消費環節。
情緒價值:委托師的財富密碼
消費體驗無法保障,消費行為伴有風險。
為什么年輕人明知委托市場尚未成熟,明知下單消費有可能被別人當做“怨種”,但他們還是會在網上爭相發起發委托呢?
從消費心理上看,年輕人購買委托的出發點更像是去具象化自己的精神寄托。生活在高壓力指數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社交、娛樂重心放在線上,嘗試在虛擬空間中找到那個只屬于自己的靈魂伴侶。
從20世紀90年代的小眾galgame游戲,再到今天單月流水破億的乙游。它們核心玩法都是讓玩家和各種各樣的角色邂逅并建立羈絆,從中獲取巨量情緒正反饋。
當你和一個角色互動久了,甚至“愛”上對方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可避免的想知道和TA有關的更多信息,渴望能進一步互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次元市場便衍生出了同人小說、周邊手辦、漫改游戲等多個賽道,我們今天的主角Cos委托也隨之誕生。
和真實的戀愛關系、社交關系不同,Cos委托作為人們主觀創造的產物,它的核心訴求就是借助各種人物設定來滿足單主的要求,并將愉快、甜蜜等積極情緒反饋給單主,幫助他們暫時逃離充滿壓力的現實世界。
看到這里,有朋友就會發現時下大火的AI伴侶貌似和這些委托師的市場定位重合了。畢竟雙方都是通過馬甲扮演角色,都是以情緒價值作為核心賣點。從市場環境上看,AI伴侶的出現勢必會影響腰部、底部委托師的生存環境,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最終倒逼整個委托市場向著服務標準化、服務高質量化而轉型,為當下的野蠻生長期畫上句號。
而這對于那些追求完美體驗、擔心委托踩雷的消費者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參考:
新聞晨報:當二次元男友走進現實,花錢與Cos委托“談戀愛”,這門生意靠譜嗎?
封面新聞:Cos委托服務興起 與二次元角色在現實中付費約會到底靠不靠譜?
羊城派:缺少精神寄托的人們,找上了“紙片人”和聊天AI|第2眼
驚蟄研究所:乙游玩家戀上“2.5次元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