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冷不丁
作為曾經的“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也有過高光,2021年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市值一度達到人民幣40.34億元,而如今卻直接“腰斬”至人民幣17.33億元。
這些年,在青云科技的身上發生了什么?身處整個時代最火熱的賽道,卻難以維持曾經的輝煌,是時代泡沫的破滅,還是青云科技棋差一招?
前不久,青云科技對外宣布發布升級版產品與服務、行業與場景解決方案以及生態戰略。圍繞AI 智算平臺、AI 算力云、AI 智算一體機等產品與服務,提升整體算力效率,優化算力資源的配置與利用,青云科技希望面向全行業、全場景提供能夠靈活滿足多元異構的算力解決方案。
從混合云服務到聚焦智能算力,青云科技一直在緊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業務重心。只是,面對如今日益激烈的AI行業,青云科技依舊很難在巨頭林立的市場中突圍,陷入一種上不得、下不去的困局。
青云之困:連年虧損,無力破局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4年半年度報告,青云科技依舊還處在虧損狀態,凈虧損0.38億元,對比上年同期凈虧損0.82億元有所收窄。但更糟糕的是,上半年的營收也在下滑,營收1.44億元,同比減少17.51%。
這并非青云科技的短期困境。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青云科技一直在虧損,其中凈虧損分別為1.90億元、1.63億元、2.83億元、2.44億元和1.7億元。每年不斷地“燒錢”經營,上市以來也并未扭轉虧損態勢。
當然,虧損并不是青云科技困局的關鍵。畢竟身處新興技術行業,很多公司都會面臨著“燒錢”賺市場的情況,但是問題則在于青云科技并沒有獲取相應的市場收益,很難讓人看到其未來破局的能力。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青云科技的營收分別為3.77億元、4.29億元、4.24億元、3.05億元、3.36億元。且不說其中兩年業績下滑明顯,結合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青云科技想要回到過去的巔峰都有些窘迫。
在這個關鍵階段,青云科技似乎希望通過減少研發投入來穩定公司的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青云科技的研發投入為0.35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了24.2%。時間線再往前挪一些,還可以看到2023年同期的研發投入為0.46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0.74億元下降了37.47%。
研發投入如此削減,對應的內部裁員必不可少。事實上,青云科技確實在優化研發團隊,研發人員數量從2022年6月30日的346人減少到了2023年6月30日的263人,減少了約23.99%。
盡管短期內研發投入的減少有助于改善財務報表,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對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更何況青云科技還是處于競爭激烈的前沿技術賽道,最為關注技術的創新與研發——青云科技“砍掉”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似乎已經到了斷臂求生的階段。
但這樣的做法究竟是“求生”還是“向死”?不好說,只能說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青云科技還是無力破局啊。
智能算力,難解青云盈利之困
近年來,青云科技一直希望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更加聚焦于那些能夠帶來更高回報的業務領域。對于青云科技而言,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即通過減少對非核心項目的投入,將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到其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中,以期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客戶粘性,并最終改善財務狀況。
與此同時,青云科技特別強調了AI算力服務作為其重要的新增長點,認為AI為云計算打開了全新的增量市場,并將其視為未來十年的重要機會。但是,智能算力真的能解青云科技的困局嗎?
青云科技的AI算力服務收入為0.26億元,同比下降10.98%,而AI智算平臺及戰略軟件收入為0.11億元,同比下降20.29%。很顯然,新的增長點并沒有成為青云科技的爆發點,智能算力相關業務的表現依舊疲軟。
為什么會這樣?智能算力并沒有青云科技想象中的那么好做。
盡管混合云和智能算力都同屬于云計算領域,但是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各有側重,服務于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技術需求。
具體來看,智能算力關注的是計算能力本身,特別是那些能夠高效處理計算密集型任務的能力;而混合云關注的是如何在不同類型的云環境之間分配和管理計算資源,以滿足企業的特定需求。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個組織的IT策略中,智能算力可以在混合云架構中的任何部分實現,無論是私有云還是公共云,都可以部署具有高智能算力的系統來支持各種高級計算任務。
這樣也就意味著想要做好智能算力,青云科技就得加大投入,不管是在研發層面還是在基礎設施層面,都需要繼續“燒錢”。
一方面,智能算力涉及到大量的計算資源,特別是在當前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過程中,對于算力的需求極高。青云科技需要提供高性能的計算設備,如GPU和其他專用加速器等。另一方面,還需要構建相應的基礎設施來支持這些設備的高效運作。這不僅包括硬件設施,還需要有強大的軟件調度平臺來管理這些計算資源,使之能夠作為一個服務提供給客戶。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那么對于正處在虧損的青云科技而言,似乎很難有足夠多的資源和資本去投入,來深入做好智能算力。
特別是,現階段智能算力所面對的客戶需求也比較復雜,大多需要專業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很難用一套標準化的方案來滿足。比如,企業客戶在應用AI技術時面臨多種挑戰,包括如何將AI技術與其現有業務流程集成,如何管理和優化大量數據的存儲與處理等問題就需要青云科技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業務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來滿足這些需求。
客觀來看,在智能算力領域,青云科技未必能復現“混合云第一股”的榮光,只能作為講好下一個商業故事的引子吧。
結語
青云科技的困局既出在自身,也出在產業。
一、在中國云計算市場,青云科技不僅要與國內的大型云服務提供商競爭,如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還要面對電信天翼云、聯通云、移動云等國有云的競爭。這些競爭對手資源多,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大,還有龐大的商業生態作為拓展空間,難以正面匹敵。
二、青云科技深耕混合云領域,主要面向傳統企業用戶。這些客戶通常對定制化服務要求較高,同時對安全性、穩定性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青云科技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定制化開發和服務支持,成本高企難以維系。
三、不管是混合云賽道還是智能算力領域,為了保持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領先優勢,青云科技都需要持續增加研發投入,但高昂的研發成本在短期內又難以轉化為同等規模的收入增長。
綜合來說,青云科技的路不好走,光是扭虧為盈這一點就很難讓這家曾經的“混合云第一股”捉襟見肘,其他的事情就得再放一放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產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