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ter
雙11即將進入尾聲,新一輪消費洪峰的背后,涌現出了兩個典型的消費現象:
面對一年比一年迂回的優惠套路,算不明白滿減的年輕人,紛紛遠離雙11的喧鬧,將目光瞄向了那些沒有復雜滿減機制的平臺,以至于只在一二線城市有門店的山姆,意外吸引了不少“小鎮青年”的注意。
而原本被貼上了“中產”標簽的年輕消費者,對大牌越來越無感,購物車里塞滿了更具性價比的商品。因為消費者和供應鏈的信息差被社交網絡縮小后,一個個隱藏在大牌身后產業帶商家開始“浮出水面”。
消費行為的變遷,往往預示著供給體系的重塑。比起雙11折射出的兩個的消費現象,一場更深刻的變化正在產業帶上演。
01 產業帶的三次“接軌”
廣東服裝、佛山家具、深圳數碼、溫州女鞋、南通家紡、慈溪家電……中國有著幾百條大大小小的產業帶,每一個產業帶都分布著幾百家乃至數千家工廠,一同寫出了“中國制造”四個大字,并深刻感受著消費變化的溫度。
他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99年前后。
為了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產業沖擊,國家做出了一個政策上的放開——所有的制造業都可以自行外貿,也是產業帶第一次和外部接軌。
想要搭上外貿這輛快車,“性價比”可以說是最好的一張牌,產業帶集群恰恰是降低生產成本的不二法門??恐彝ナ止ぷ鞣粸閱挝坏纳a模式,一個個鄉鎮特色的產業帶應運而生。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成本被打了下來,通過物美價廉的商品,捍衛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可“代工”終歸是進入壁壘低、邊際利潤薄的低端環節,大多是按照外商的要求制造產品,距離市場有不小的距離,無法觸及銷售渠道構建、品牌建立等高附加值環節,長時間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
電商的崛起,為產業帶商家提供了第二次接軌的機會,由過去對于外貿代工的深度依賴,衍生出了小批量快速訂單、一件代發等新模式。
圖:假睫毛年產量占全球七成以上的山東平度
在電商催生的消費浪潮中,產業帶商家的角色不再局限于生產,化身成為電商平臺上的商家,業務范圍進一步延伸到了運營、倉儲、物流、售后等下游環節,消費者也因此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一些聰明的商家甚至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通過品牌化運營,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然而一個產業帶往往有成千上萬個商家、作坊,由于準入門檻低,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最終會攤薄利潤。想要改寫這樣的局面,產業帶必須向上走,研發差異化的新品,不斷提供市場的準入門檻。
雙11期間涌現出的消費現象,既是對市場供給體系的考驗,也是產業帶商家真正意義上和消費接軌的契機。
當電商基礎設施進一步成熟,消費和供給的信息差被進一步消除,意味著產業帶商家可以繞過層層中間環節,直接觸達消費者,繼而敏銳地感受消費理念的變化,并及時進行產品迭代,徹底走出同質化的泥潭。
這樣的命題是否成立呢?一些產業帶商家早已給出了答案。
安徽亳州是國內有名的花草茶產地,短短五年時間里,花草茶商家的數量就從數百家增長到了5000家,從業人數更是增長30多倍達到了8萬人。商家數量爆炸性增長的同時,也遇到了產品同質化的困境。
看到花草茶毛利下滑的支飛,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青睞固體飲料,一款紅糖姜茶在“雙十一”的單日銷量就能達到數十萬單,很快就投資新建了兩個無塵車間,用于研發紅糖姜茶、酸梅湯、冰糖雪梨等固體飲料,不僅提高了市場的準入門檻,提高了產品的利潤率,還帶動了當地不少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轉型。
02 年輕人帶來的“變量”
支飛的例子,揭示了產業帶轉型升級的另一個時代背景,即年輕人的“回流”,給產業帶引入了新的變量。
最能證實這一點的,當屬安徽的丁集鎮。
2017年以前,丁集還是一座籍籍無名的皖西小鎮,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去江浙滬打工,其中不少人將蘇州虎丘作為打工的首選之地。因為虎丘有著國內知名的婚紗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以至于當地流傳著一句話“丁集5萬人,1萬在虎丘”。
到了2017年,蘇州對虎丘的“婚紗一條街”開展了嚴格的消防整治行動,只要不符合規定的作坊,必須馬上搬離。安徽六安的丁集鎮看到了產業機遇,當年推出了多項扶持政策,吸引在虎丘的丁集人回鄉創業。
時年28歲的查蘭如,就是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之一。比工廠搬遷更難的,其實是銷量上的困境。當時查蘭如已經感受到,傳統電商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而且流量開始下滑,在虎丘還可以靠給品牌代工賺點辛苦錢,回到丁集等于一切要從頭開始。
但年輕人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創業精神。
查蘭如觀察了一段時間后,2019年開始在拼多多上經營敬酒服。他從平臺上的銷量數據洞察到:相比于婚紗,敬酒服的需求更高,而且拼多多店鋪的經營成本更低,其他電商平臺要賣三百多元的敬酒服,在拼多多上只賣一百多元也能有不錯的利潤。
圖:查蘭如在拼多多經營的中高端敬酒服
憑借對數據和需求的精準捕捉,查蘭如的店鋪每個禮拜都會上新,目前在拼多多上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800萬元。
正是查蘭如們的創業精神,常住人口不足4萬的丁集鎮,已經聚集了500多家婚紗廠、120多家婚紗輔料廠和600多家婚紗電商,年產值超過24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婚紗禮服制造和銷售中心之一。
和丁集鎮的婚紗產業帶相似的,還有山東平度的假睫毛產業。
今年35歲的安法譯,五年前辭職到了女友的老家山東平度。當時平度的假睫毛產業已經發展了四十多年,年產量占全球七成以上,連碧昂絲在內的國際女性,都曾佩戴過平度的假睫毛。
但假睫毛的銷售主要以外貿代工為主,利潤薄,而且對市場需求的反應比較遲鈍。
圖:安法譯展示公司的假睫毛產品
思路活泛的安法譯,特地花了八千塊錢去美睫店做學徒,摸排假睫毛的材質和工藝,然后在拼多多上開了一家網店。讓安法譯沒想到的是,一款名為“小惡魔”的單品,幾分鐘內就賣出了上萬單,雖然價格比其他平臺便宜,依然有50%的利潤。安法譯趁勢推出了多款新品,半年時間里賣出了數百萬單。
現在,安法譯已經是拼多多的頭部商家,工廠的產能比五年前翻了50倍,帶動了四五百人的就業,整個平度和安法譯一樣的年輕商家已經有近4000家。平度的假睫毛產業,也因此引爆了國內市場,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外貿代工四十年的路。
03 走向“新質供給”階段
消費行為的變遷、產業帶人才密度的增加、電商催生的數字化浪潮,產業帶走向“新質供給”要素已經“集齊”。問題在于:怎么才能從少數商家的創新,演變為整個產業的轉型方向,加速更多商家擁抱新質供給?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曾對“新質供給”提出了兩個著名觀點:
一是供應鏈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實現新質供給的關鍵,在于商家能否真正將供應鏈能力與平臺數字能力深度融合。商家需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手段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成為“有數企業”;同時強化場景創新,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二是對“新質商家”進行扶持和教育。
傳統電商競爭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泥潭,而新質供給強調產品、技術等創新,通過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商品來贏得市場。既有助于提升商家盈利能力,也能改善消費體驗,形成良性循環。但這種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平臺與商家持續投入,消費者市場教育也需跟進,以形成對新質供給的廣泛認知。
也就是說,產業帶的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商家、平臺、公共部門的多方協同,逐步推進產業升級。
特別是電商平臺,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既要優化供給結構,打通產業帶商家和消費者,讓商家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同時扶持更多的新質商家,幫助商家提質增效,提供更符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和服務。
直接的例子就是拼多多。
在雙11前夕,拼多多先后啟動了“百億減免”計劃和“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
前者的內容包括多項服務費減免權益、免除商家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下調商家店鋪保證金及提現門檻等等;
后者將在未來一年投入100億資源包,成立專項團隊深入100個農產區、產業帶,優選具備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家,借助平臺的數字化能力,對新質商家進行產品、營銷、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鏈路扶持。
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
“百億減免”的重點在于進一步降低新質商家的經營成本,通過免除物流中轉費的方式幫助商家擴展市場,在提升商家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商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更具性價比商品的需求。
“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旨在提升商家的數字化能力,在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品質需求、個性化需求都在上升時,讓商家有能力在供應上匹配消費需求,再利用新質商家的帶動效應,驅動整個產業帶的升級。
把視角再放大一些的話,產業帶作為中國制造的組成單元,關系著中國制造下一個十年的競爭力,在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產業帶向上生長,走向“新質供給”已經是毋庸置疑的趨勢,也是電商平臺的新使命。
04 寫在最后
時間來到2024年,諸如雙11這樣的活動可能不被一些人喜歡,卻是洞察消費趨勢演變的一個絕佳窗口。
而今,故事的新篇章已經開啟。
在“新質供給”的推動下,產業帶商家們正在告別從全球產業鏈中賺取最低利潤的時代,并在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幫助下找到了進階的空間。大大小小產業帶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是一種現在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