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節點財經
文 / 三生
臨近“雙十一”,本該是各大平臺拼讓利、拼營銷的關鍵時刻,但正如大家說看到的,體育明星易建聯、脫口秀明星楊笠接連而起的風波,幾乎搶走了本該屬于“雙十一”的風頭。
其實,近年來,明星所謂的“塌房”事件層出不窮,熱度超過易建聯、楊笠的大有人在,比如吳亦凡、李易峰、鄧倫、鄭爽、張繼科、蔡徐坤、李云迪……,在當時無一不是霸榜熱搜的事件。當然,在這些事件中,有的明星因為鋃鐺入獄而徹底涼涼,再無復出希望;有的則因為個人的私生活風波,事業陷入低谷伺機復出。
但是,在吃瓜之外,《節點財經》則更為關注企業品牌與明星代言之間的深層次關系。這是因為這些明星在出事之前,身上無一不是背著眾多的品牌代言合作,比如吳亦凡曾先后拿下約40個品牌代言,包括LV、寶格麗等眾多知名奢侈品牌。
對于企業來說,邀請明星代言更像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名利雙收”,用不好就難免吃苦頭。在這種微妙的關系中,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 企業為什么會頻繁“踩坑”流量明星?
? 在明星“塌房”事件中,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 未來企業選擇明星代言的趨勢是什么?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有著“代言魔咒”之稱的知名品牌Prada(普拉達)開始談起。
01 倒霉的Prada,只是因為不走運?
Prada之所以被稱為“代言魔咒”,是因為在過往這些年中,這家國際知名品牌好像中了邪一樣,其選擇的代言人接連“塌房”,一時成為“代言冥燈”。
2021年1月11日,Prada通過官方微博官宣了三位品牌代言人,即蔡徐坤、春夏、鄭爽。
在此之前,Prada在柯震東、吳亦凡、PGone等有過合作的明星身上已經栽過跟頭。但事實證明這一次Prada不僅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反而玩了一把更大的。
就在鄭爽被官宣為Prada代言人一周后,她被曝隱婚代孕,“塌房”速度之快打了Prada一個措手不及。緊接著,這年11月22日,Prada官宣演員李易峰成為其全新品牌代言人。
但是,2022年9月,李易峰就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被依法行政拘留,距離成為Prada代言人還不到一年。
轉過年來,2023年2月,春夏疑似因為言論問題,一度遭到“軟封”。而到了這年5月份,蔡徐坤作為Prada首位中國籍全球代言人,陷入和粉絲的緋聞之中,Prada再遭流量“暴擊”。
當時,大批網友在Prada官方微博下留言,“Prada的眼淚啪嗒啪嗒掉”,一時間Prada被調侃為“塌房指路明燈”。
簡單統計一下,從2021年到2023年,短短三年時間,Prada的四位代言人無一“幸免”。那么,Prada作為意大利歷史超百年的高端品牌,為什么會在中國頻頻失誤出丑?在《節點財經》看來,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消費市場的環境變化,年輕人逐漸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力,“飯圈”文化開始盛行,流量明星身價水漲船高。
“飯圈”文化的流行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14年,李易峰憑借《古劍奇譚》爆紅,當時在某藝人新媒體榜單上曾霸榜78天。也是在這一年,當時還是EXO組合成員的鹿晗,一條簡單的微博下,竟然吸引了高達1316萬多條評論,拿到了“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吸引年輕消費群體,選擇流量明星成為一種流行的營銷策略,Prada為了業績不得不如此。
其次,企業在選擇流量明星作為代言人之前,沒有進行專業的分析和調研,過于關注明星代言人當下的商業價值和引流能力,忽視了明星的出身資質、教育背景、性格人品等其他方面的真實情況。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在明星“塌房”之前想要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其實非常困難。但是,對像Prada這樣的奢侈品牌來說,在娛樂圈擁有的資源、人脈和信息源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一個明星的難度并沒有那么高。
那么,為什么企業沒有下功夫去了解呢?這或許和企業自身的營銷策略有關,更關注當下的業績,忽視了背后的風險。這種心態促使企業更傾向于選擇流量小鮮肉,而年輕明星置身充滿誘惑的娛樂圈名利場,“塌房”的概率也往往更高。
也許是認識到了此前的經驗教訓,Prada選代言人的風格也在轉變,比如開始從娛樂圈轉向體育圈,選擇中國女足作為新代言人。今年6月2日,Prada官宣賈玲正式成為品牌代言人。相比流量明星,賈玲“塌房”的概率明顯要小得多。
而在Prada這個反面案例之外,其實,在明星代言人“塌房”上,有的品牌也給出了正面案例。
、
02 因吳亦凡“塌房”爆紅,韓束作對了什么?
這個被視為正面案例的品牌,就是國貨化妝品韓束,而涉及到的“塌房”明星就是昔日的頂流吳亦凡。
前面已經提到,吳亦凡在出事前曾先后拿下約40個左右的代言,絕大部分品牌都受到了負面沖擊。但是,韓束不僅安然無恙,反而成了整個事件的大贏家,圈了一大波流量。
韓束之所以能夠逆勢走紅,最明顯的原因就在于其搶在第一時間,公開和吳亦凡劃清了界線。
2021年7月18日晚,在警方關于吳亦凡事件的通告還沒有落地之前,韓束在其官方微博宣布與吳亦凡解約,雙方終止一切合作關系。這讓韓束成為當時第一家宣布與吳亦凡解約的品牌。
這條解約微博引發了巨量關注及轉發評論,相關話題#韓束與吳亦凡解約#一度被推上微博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超10億。
在韓束的抖音直播間,平常在線人數僅有百人左右,但宣布解約當天涌入大量的“吃瓜群眾”,場觀數很快從幾十人瘋漲至幾十萬人,然后飆升到100萬、200萬,最高峰場觀數接近370萬。而據當時卡思數據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韓束近23小時的直播中,品牌累計銷售超過2.58萬件,銷售額突破680萬元。
一般情況下,代言人爆出丑聞,品牌方往往會很受傷,韓束的逆風翻盤則說明,第一時間劃清界限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知名奢侈品牌LV在挺了5天之后,才磨磨蹭蹭地最后一個宣布終止合約,兩邊不討好,落了個灰頭土臉。
據《節點財經》觀察了解,在明星代言的危機公關中,品牌的反應速度在絕大部分的消費者心目中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在品牌的處理速度背后,可以反應出一連串的問題,比如品牌對大眾的社會責任感、品牌的三觀、品牌對消費者是否重視、品牌對自身形象是否重視等等。
而品牌要做到快速反應,就需要保持對事件的密切關注,掌握所合作代言人的真實狀態,并在第一時間做出決斷。還是以吳亦凡為例,其“塌房”從露出苗頭到警方實錘,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吳亦凡 都美竹#等相關詞條頻頻出現在熱搜,誰是誰非,莫衷一是。
這種情況下,韓束能夠搶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公開解約,不難推測,其大概率是通過自己的信息渠道,掌握了事情背后的真實情況。在《節點財經》看來,對于品牌方來說,不僅要在前期調研時保持謹慎,在代言時間、代言人選擇、條款約定上打好“預防針”,對簽約之后的情況更應該密切關注。
而且,在處理速度之外,品牌方的態度也要有“情商”。
相比“冷冰冰”的解約聲明,如果代言人因為不當言行而“塌房”,品牌方如果能夠進一步傳達出“不支持代言人不良行為”的言論,對品牌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傊放品矫鎸γ餍?ldquo;塌房”的危機公關時,態度誠懇,全面多樣的處理方式,對逆轉風評或挽回損失有利無害。
那么,在經歷過近年來各種“塌房”事件的教育后,品牌選擇代言人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嗎?
03 品牌選代言,只盯流量的時代或成過去?
在飯圈文化流行之前,企業品牌特別是奢侈品牌,選擇代言人時考慮的因素,往往更加注重代言人與品牌氣質是不是更為契合,以及代言人的聲譽和影響力。除了知名度之外,還會看代言人是不是擁有國際獎項,是不是登上過頂級雜志的封面等等。
但是,隨著近些年消費市場的變化,品牌選擇代言人的趨勢也在明顯轉變。在《節點財經》看來,一方面,這當然是由于飯圈文化和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于信息時代資訊越來越發達,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誰掌握了網絡流量,就會在競爭中占據明顯的優勢地位。
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浦·科特勒就曾說過:“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一個非常有利的創新,那可以找一個代言人,比如喬丹,如果人們看到一張熟悉而喜愛的面孔,客戶會很快認識這個產品。”
所以,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為企業選擇一位契合的明星代言人不失為一條捷徑。喬丹和耐克的互相成全,就是一個經典案例。但是,相比喬丹的時代,現在的企業選擇代言人,很大程度上還要考慮明星的“帶貨”能力。
所謂“帶貨”能力,其實就是明星流量的銷售轉化能力。相比喬丹和耐克的時代,如今的信息社會,明星的“帶貨”能力更受企業重視。比如有的中老年藝術家很有才華,德高望重,但其粉絲并不會因為他是代言人,就決定購買這家品牌的產品。反之,有的明星粉絲非??駸幔热?ldquo;媽媽粉”“女友粉”等,對明星代言的產品,有強烈的購買沖動。
既然自己家哥哥代言了,就要無腦買入,“飯圈”文化盛行就是這種心態的表現,而這樣的明星代言人就會讓品牌方覺得物超所超,因為可以提示銷量。
顯然,企業選擇代言人往往更喜歡這種帶貨能力強的明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今明星的“飯圈”文化,逐漸呈現出低齡化,乃至反智化的傾向。而被“飯圈”文化裹挾的明星,也往往更容易爆雷。
之所以如此,首先在于站在流量風口的明星,往往都非常年輕,爆紅后容易對各種規則不夠尊重和重視,不潔身自好的情況下,容易被各種欲望裹挾,進而走上“塌房”之路。
從外界環境來說,很多明星為了在圈子里生存和發展,有時候也不得不隨波逐流。而面對流量明星,媒體和輿論更喜歡捕風捉影,蹭他們的流量,有時候一件小事也可能演變成不可收拾的驚天大瓜。
對于企業品牌來說,選擇“帶貨”能力強的流量明星,好處顯而易見,但壞處也不得不防。
所以,近年來,在多位頂流明星接二連三“塌房”后,風險之下,企業品牌開始從娛樂圈向體育圈轉移,多位體育明星已經進入奢侈品品牌的視線,比如谷愛凌成為LV全球代言人、蘇翊鳴成為法國珠寶品牌Catier代言人,新晉頂流鄭欽文則簽約手機大廠VIVO,成為品牌代言人。
相比娛樂圈,體育圈明星的安全度更高。當然,張繼科以及近期易建聯的風波也說明,安全只是相對而言。真正風險可控的,或許只有虛擬偶像,甚至有觀點認為虛擬偶像代言未來有望成為主流?!豆濣c財經》并沒有那么樂觀,因為虛擬偶像仍然缺少人的魅力,很難吸引大量的粉絲,而且其無法真正為品牌產品質量擔責,很難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總之,經過流量明星門不斷“塌房”的洗禮后,未來企業品牌選擇明星合作的方向將更加多元化、創新化。明星并不只有頂流小鮮肉,契合品牌才最重要。而相比短期業績,建立品牌長期的、積極健康的、負責任的社會形象,或者更值得下大功夫。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