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價格對應的是跑馬圈地,那么基于全方位供應鏈的加持則對應著產業帶可以真實為電商平臺的上游供給加碼。即通過其全方位扶持,使產業帶商家形成區域品牌、數字化品牌,進而嵌入到整個電商履約的體系中,真正滿足平臺自身追求的低價、快速、高質量體系,進而提高自身電商能力。
如今,這種“電商—產業帶—電商”的良性閉環已經形成。
作者|思杭
編輯|皮爺
出品|產業家
老人注視著這片黃燦燦的臍橙園,他已經與臍橙打了54年的交道。
1970年,200株臍橙苗從湖南邵陽被引進到江西贛南,3年的呵護,156株得以存活并掛果,袁守根也因此被譽為“贛南臍橙引種第一人”。
世界臍橙看贛南。據悉,2023年,贛州市臍橙種植面積達12.93萬 hm2,恢復到2012年柑橘黃龍病暴發前的歷史最高水平;臍橙產量達到186.49萬噸,創歷史新高。
只不過,這50年間,臍橙的生產、收儲、物流、分銷等等環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如今的每棵臍橙都會經過自動化、智能化的分級分選系統,比如自動清洗烘干、自動區分重量、大小、糖度等等;甚至針對新鮮水果,如今的物流體系已經可以做到“次晨達”的速度。
一位江西臍橙產業帶商家表示,他們僅用半年時間就賣出了兩萬噸臍橙。
實際上,江西臍橙產業帶僅是如今產業帶數字化的一個縮影。對于中國281個產業帶來說,數字化帶給他們的是更為清晰的生產和分銷路徑,也是更高的生產效能。
而在這背后,以京東、拼多多為首的電商平臺,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正在將產業帶作為核心的市場支點。這種布局一方面帶來的是自身在產業側更為深入的供應鏈滲透,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產業帶的加持,發揮電商產業的真正價值。
那么,在如今更加智能化的時代里, 中國的產業帶數字化走到哪了?以及對農業這個最核心的民生支柱產業而言,其中又發生了哪些真實變化?
一、從手工到智慧,從線下到線上
中國陶瓷看佛山,全國有50%的陶瓷來自廣東佛山,占據全球30%以上市場;
中國珠寶看廣州,全國有70%的珠寶來自廣東廣州,占據全球30%以上市場;
中國玩具看澄海,全國有50%的玩具來自汕頭澄海,占據全球33%以上市場。
當然了,還有華強北的3C電子,義務的小商品,廣東惠陽的吉他等等。如今, 這些一個個耳熟能詳的產業帶,借助著數字化的力量,正在變得更加亮眼。
據統計,截至2023年11月,中國產業帶已經達到281個,主要聚集在浙江、廣東和山東,其中浙江匯聚了66個產業帶,廣東有43個。
《中國產業帶發展報告(2023)》
可以看到,聚集在沿海地區的產業帶數量明顯多于中部地區和西南地區。然而,除了水面之上的產業帶布局,在水面之下,不同產業帶的產量和市場份額則更是相差懸殊。
那么,這個差距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排除地理環境等天然優勢,站在數字化的角度,不同的產業帶究竟是如何構建從生產、存儲、銷售和物流環節的?
想象一下,一個梨園能“玩”出什么花樣?
在浙江麗水云和雪梨產業帶,從文化展示館到文化體驗園,從蘇坑梨園到梨花觀賞節,從種質資源圃再到采摘節,一年下來,云和雪梨產業帶單是從大大小小的活動中就為民創收20余萬元,吸引游客3萬余人。
云和雪梨的年產量更是驚人,據統計,目前全縣的種植面積達1.25萬畝,年產量近6000噸,產值超億元。
蘇坑梨園
這種產 業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只是云和雪梨在數字化創新方面的外在彰顯之一。真正推動其產銷價值的其底層的數字化系統。
要知道這個被譽為“中華名果”的云和雪梨,在2007年梨農的年收入只有一萬元。那么,如今的成果又是如何做到的?
從2022年開始,云和雪梨完成了全面數字化轉型,為雪梨產業構建智慧“大腦”,圍繞追溯、監管和合格證管理構建智慧監管平臺;不僅如此,在種植、生產、服務和文旅等環節也有智能監測平臺;最后,圍繞銷售渠道,云和雪梨產業帶還打造了助農直播隊伍,成立直播工作室等等,2022年實現電商平臺銷售額3000多萬元。
實際上,除了云和雪梨,中國其他地區的產業帶也實現了翻倍增長。在山東威海,一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城,僅2022年統計,漁具企業就超過4500家,年產值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再比如,“中國玩具之都”澄海,一個沿海小城培育出了5萬多家玩具生產經營單位,2023年產業營收突破500億元,而除了驚人的年營收,其IP和專利授權量也是位居全國第一。
從雪梨到漁具,再到玩具,在這些真實增長的背后,數字化在其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可以說,近兩年,電商平臺對產業帶的數字化扶持已經走向深水區。從過去的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和市場開拓方面,到今天,電商平臺為產業帶商家提供的數字化扶持包括技術層面的數字化經營管理,比如提供營銷和分析數字化工具,幫助產業帶提升運營效率。
再進一步則是,通過數字化或者AI的方式來提升產業帶商家曝光度,比如利用平臺優勢,再比如利用算法推進等等。
而在營銷和銷售環節,電商平臺如今還能為產業帶商家提供行業趨勢和市場需求的深度分析,幫助制定營銷策略。另外,在供應鏈、物流方面,電商平臺也已經滲入到其中,比如京東為產業帶商家提供的智能供應鏈體系,從而實現產銷協同;再比如拼多多幫助產業帶商家整合其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降低采購成本和提高生產效 率。
二、從點到鏈:電商深入產業帶腹地
效率和增長已經成為產業帶商 家關注的重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面對著各種大牌消費激烈競爭中,如何增加曝光率,如何獲取更多“機會”是產業帶商家關注的重點。然而,隨著電商平臺對產業帶的不斷投入,從資金扶持到開店培訓,以及內容運營等等,這些如今都已經成為產業帶“基準線”。
然而,從近兩年開始,風向有了些許的變化——一個現象是,如今部分產業帶商家已經構建了全面智慧的供應鏈體系。換言之,如果說之前電商對于產業帶的加持是基于點的層面進行延展,那么如今這種加持正在變厚——從點向鏈擴散。
能看到的是,從簡單的開店培訓和金融扶持,到為增加曝光度的內容運營、主播培訓,甚至文化宣傳,如今的電商平臺正在滲入到各生產環節的供應鏈體系當中。
以京東為例,今年雙十一,京東針對物流運營進行了再次升級,對于不同類型的產業帶商家,京東推出了幾種不同的模式。
一種是自營模式,這類是商品直接從京東倉庫內發貨;另一種是云倉模式,這類商品雖然不在京東倉庫內,但依然享受京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最后一種廠家直銷模式,這類商品既不從源頭上依賴京東倉庫,也不依賴于京東物流等供應鏈體系。
在京東的一眾扶持計劃中,“春曉計劃”最受到產業帶商家歡迎。比如開篇提到的臍橙產業帶,其背后就是京東的扶持。那位用半年時間賣出兩萬噸臍橙的產業帶商家,便是“春曉計劃”的受益者之一。
此外,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產業家在現場了解到,京東物流對從入庫到存儲再到出庫,構建了一體化的智慧物流體系,目前正在面向市場。
在京東之外,抖音和快手也在持續加碼產業帶商家的扶持。而且近兩年各自的體系也愈加成熟。從過去游擊戰式的產業帶扶持模式,如今這些電商平臺也已經摸索出了一條更適合自身和產業帶商家的路徑。
以抖音為例,從今年開始,抖音升級了產業帶商家扶持政策。據了解,今年,抖音給出的GMV激勵十分簡單粗暴,針對部分商家直接推出GMV返現,比例最高達50%,也就是說商家完成一定銷售額后,平臺給予最高50%的GMV返現金補貼。伴隨著GMV返現的還有一系列的流量激勵,以及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
這種數字化營銷與運營服務疊加的數字化扶持,也是今年抖音對產業帶商家最新升級的扶持政策。
有數據顯示,抖音電商90%以上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平均每天有超150萬個產業帶中小商家在平臺達成交易。對于有著天然優勢的抖音而言,更為直接的GMV返現可能是短期來講最奏效的方式。
而提到補貼和低價,拼多多也是必須要被提及的一家。
據《財經》了解,一位產業帶商家人士在計算了當年利潤發現,如果用拼多多最新的扶持政策來計算,一年能返還30多萬元。這也恰是是拼多多今年對產業帶推出的最新政策,即直接返還部分廣告費。
實際上,百億扶持計劃一直以來是拼多多對產業帶商家的主要扶持方式。而在如今消費降級的今天,拼多多則是在“百億減免”計劃中新增了不少對產業帶商家的新權益,比如多項服務費調整權益、減免商家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下調商家店鋪保證金及提現門檻等等。
透過上述種種政策,能看到的一個清晰信號是,產業帶對電商平臺的重視度已經上升至一定高度 。
三、在產業帶里,理解中國產業數字化的最小觸點
生產流程不同、成本有顧慮、數字化路徑不清晰,是在《中國產業帶發展報告(2023版)》提出的三大產業 帶數字化痛點。
雖然從各平臺給出的數字來看,產業帶商家滲透率的確在翻倍增長。
然而如果細看這些扶持政策,可以發現,不少平臺對產業帶的扶持更多僅停留在價格層面。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如今的消費降級時代,利潤是短期內最好用的砝碼;但長遠來講,這種“送人以魚”的方式既不可持續,更不利于電商平臺維持對產業帶的扶持體系。
開店培訓—金融扶持—流量激勵—品牌加持—內容運營—供應鏈升級—智慧物流,這一步步才是產業帶商家需要進行全面數字化轉型需要走的完整路徑。
換言之,在如今中國產業帶數字化的浪潮中,電商企業最好的切入方式不再單純是基于冰山之上,或者某個單點的方式給予產業帶最直接的加持,而更多是幫助其構建完備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基于這套體系進而幫助其構建可以自行進化的數字化乃至數智化體系。
這才是真正的產業帶數字化加持路徑。
這種良性路徑同時也是對電商平臺的反哺。如果說價格對應的是跑馬圈地,那么基于全方位供應鏈的加持則對應,產業帶可以真實為電商平臺的上游供給加碼,即通過對其全方位扶持,使產業帶商家形成區域品牌、數字化品牌,進而嵌入到整個電商履約的體系中,真正滿足平臺自身追求的低價、快速、高質量體系,進而提高自身電商能力。
能夠看到,如今“電商—產業帶—電商”的良性閉環已經形成。在京東、抖音、拼多多上越來越多成體系的商品背后,其對應的都是這類模式的探索,比如京東的斗南鮮花產業帶、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等等,這些產業帶策略正在真實轉化為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能夠清 晰感知到的高質量消費品。
同時,這也是電商平臺在賦能產業帶過程中的另一個戰略點。不論是京東的自營電商體系,還是拼多多等貨架電商體系,其本質競爭力都是通過給產品做加法,包括減少產品中間的流通成本、保證質量、保證履約速度,進而收獲更強的平臺競爭力。
而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徑正是通過銷售、營銷、物流、金融等全方位的加持進而構建自身良性的產業鏈供給。
然而,如今依然有很多矛點需要解決。比如不同產業帶或不同商品的零售渠道不同,以及其對應的營銷和品牌化都有所不同;再比如各產業帶對應的線下倉儲物流等要求不同,如冷鏈運輸、空運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產業帶體系問題。
不過,對電商平臺而言,做難而正確的事,正是自身的價值所在。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產業帶作為整個中國產業數字化環節中的最小觸點,其也正是能夠真實凸顯如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鏡子之一。
這是電商平臺的新時代使命,更是其在如今的中國產業數字化浪潮里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