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10月25日晚,長城汽車發布了三季報。
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了19.04%,凈利潤同比增長108.78%。市場對這份業績的反映很有意思,港股方面先是漲了一波然后轉入下跌,A股的表現也基本差不多。
似乎,市場的態度有些糾結。
整體看,雖然長城汽車前三季度營收利潤增長都不錯,但三季度的數據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為508.25億元,同比增長2.61%;凈利潤為33.5億元,同比下降7.82%。
這個三季度數據,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原因其實不難解釋,摩根大通認為長城汽車Q3業績不及預期,是因為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匯影響,可能與近期盧布貶值及第三季度增值稅退稅延遲有關,國聯證券判斷是因為財務費用中的匯兌損失。
當然,業績下滑還有另一個解釋,就是產銷情況不理想。
今年1-9月份,長城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85.14萬輛、85.38萬輛同比下滑5%、1.18%,往前看,這已經是連續五個月的銷量下滑,9月份單月銷量和累計銷量都是負增長。
之前長城汽車定下全年目標是190萬輛,按照這個目標來看,完成率只有44%,余下的三個月能不能賣100萬輛?壓力給到了市場部。
雖說往年都是“金九銀十”,可就照著今年這個車市景氣度,經過三季度的下滑之后,如果還堅持不打“價格戰”,那么銷量頹勢還能被扭轉嗎?
不打價格戰的長城,要走寶馬的老路?
“汽車行業的競爭是長期而復雜的,不能只看短期利益。”不久前在與新浪財經CEO鄧慶旭的深度訪談中,魏建軍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價格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六七年之久,其破壞力是巨大的。”
這話其實沒什么錯,汽車行業的競爭確實不能看短期利益。
但問題是,對于現階段的汽車品牌來說,打價格戰就是“只顧短期利益”嗎?不打價格戰就是看重長遠利益嗎?
還真不一定。
汽車行業的長期利益是什么?是份額,是規模。這一點被曾經的通用、大眾、豐田驗證過很多次了,現在比亞迪也在重新驗證。
所以,打價格戰本質上是打“份額戰”。
這有點古典互聯網企業的邏輯:有了規模就有了成本優勢,有了成本優勢就有了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汽車這個工業化要素占比很高的行業,成本戰略也是第一優先戰略。所以,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其實只是一種“表象”,本質上是車企之間的成本戰略競爭。
車企之間的成本競爭,是一場“拉鋸戰”。
車企打價格戰這件事兒,不是打兩個月三個月就能結束的,也不是說誰想不打就不打誰想停就能停的,在一個充分市場化經濟體中,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是自然規律。
寶馬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之前寶馬也聲稱不打價格戰,可市場會教寶馬“做人”,現階段的汽車市場,不打價格戰結果就是銷量下滑,然后將來的某一天可能退競爭,退出市場。
說白了,豪華品牌的光環沒了,消費者自然就不會為了產品力之外的溢價買單。
不同于寶馬,長城汽車這個品牌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光環”。長城汽車旗下坦克品牌雖然產品賣得貴,但骨子里還是賣的性價比,坦克300賣20萬對標的是40萬的牧馬人,坦克500賣30萬,對標的50萬的普拉多,坦克700賣40多萬,對標的百萬的奔馳大G。所以,長城汽車主力產品,骨子里還是主打一個性價比。
但性價比不一定意味著低成本。
20萬的坦克300,30萬的坦克500很有性價比,但一輛30萬的車價格還是很高的,大多數中國老百姓都不一定買得起。而曾經平民審車哈弗H6銷量過百萬,如今呢?哈弗銷量平平,難以挑起走量的大旗。
哈弗不再是那個哈弗,長城也不再是那個“國民神車”品牌長城汽車,從業績來看,似乎變成了一個專注越野車這么一份細分市場的垂類品牌。
中國越野車市場,坦克系列無疑是成功的,但對于越野車來說,研發制造成本放在那,也不可能賣十來萬。所以,相對于合資或者進口品牌來說,長城有性價比優勢,但相比大多數國產品牌,長城汽車賣的還是太貴了。
這也導致,財報營收,利潤很好看,但現實里就是不怎么走量,現在呢?三季報利潤下滑,銷量也似乎有點繃不住了。
前三季度,長城旗下哈弗累計銷量47.17萬輛,同比下滑4.87%,魏牌、長城皮卡、歐拉的累計銷量分別為3.24萬輛、13.21萬輛、4.72萬輛,分別同比下滑1.76%、13.46%、39.25%。
這些個子品牌里,賣得最好的也就是坦克,前三季度銷量為16.98萬輛,同比增長62.43%。只是,下半年以來,坦克的月銷量增速從104.02%下滑到9月份的3.8%,也不容樂觀。
銷量繃不住了,長城汽車還能不能挺住不打價格戰?會不會要走寶馬的老路?這些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長城自己的那個“舒適圈”被打破了。
作為長城汽車的掌舵人,魏建軍本人也主打一個人間清醒,又是呼呼行業規范不打價格戰,又是放話“把汽車行業審一遍,先審長城”。
之所以有底氣說這些話,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走量的產品單價更高,單車利潤也更高,長城有利潤增長在頂著,魏建軍說“不打價格戰”就越有底氣。
在外界來看,長城“不打價格戰”,根本原因之一可能是很難打贏價格戰。
23年初,長城也打過價格戰,結果呢?全年銷量同比增長15.29%,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15.06%。魏建軍不得不在股東大會上反思:要調整產品結構,減少虧損。
換言之,縮量保價,是長城汽車面對行業價格戰的一種“自保”策略,只是三季度的利潤下滑表明,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那么魏建軍當初定的這個策略很難再奏效了。
汽車行業,降價的本質是降利潤保銷量,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于,如果接下來四季度銷量目標達不成,降價之后市場終端銷量如果還是保不住,那么,經銷商們一旦開始不掙錢甚至開始賠錢,長城汽車還能保得住年度利潤嗎?
長城轉型一波三折,魏建軍該不該試著放手了?
不管最后一個季度降不降價,長城汽車都有充分的理由,即便是后續長城汽車加入價格戰,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打價格戰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打沒了利潤,也拉不動銷量”。
汽車這個產品,本質上就是個消費品,不像白酒和房子,能夠實現“漲價庫存”。在市場的下行周期里,要么選擇縮量保價,要么就降價保量,這是個取舍的問題。
對于長城來說,打價格戰是“下下策”。
Q3季度,長城汽車的扣非單車利潤為0.9萬,這個水平雖然比不上豪華車過萬的單車利潤,但是也比大多數合資、國產品牌要好得多。所以,長城汽車不打價格戰是一種能力,只是這種能力可能并不長久。
從戰略上看,長城汽車保利潤不是問題,但問題是保下來的利潤能不能轉化為下個市場階段的競爭力?
未來長城汽車需要面臨的一個潛在問題可能是,不打價格戰能保住利潤,但是在價格內卷的汽車行業,如何保住競爭力是關鍵。
產品端,坦克系列也好、哈弗或者其他子品牌也罷,在造車平臺技術迭代上,跟主流的新勢力品牌是有一定的“代差”的。
比如,智能化方面長城汽車可能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傳統車企在智能座艙上相關的技術本就不強,這不是長城一家獨有的問題。長安、比亞迪、吉利都有這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亞迪和長安找來了華為,吉利更簡單粗暴收購了魅族。
在智能化的問題上,2021年有人問長城向新能源轉型的決心有多大,魏建軍說:“死也要轉型”“不轉型就得死”“死了也在所不惜”。2024年,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長城汽車似乎依舊屬于“腦子動了,身體沒動”的狀態。
不一樣的是,魏建軍開始站到前臺,通過直播來為長城“搞流量,搞品宣”。
魏總的直播的確有流量,但直播這件事兒,偶爾做一做還有流量,經常做直播反而熱度沒那么高了。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也可能是因為并沒有合適的話題,這段時間魏總的直播似乎也不多了。
直播之外,在智能化的方向上,長城似乎也成績平平。
在智駕層面上,長城的智駕有自己旗下的毫末,而毫末智行也在謀求新的融資,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今年4月份,毫末已經完成B+輪融資。最近毫末方面也透露,將計劃2025年上市。
在消費者認知端,智駕似乎并不是長城深入人心的認知標簽。
既然當年就已經認識到了智能化轉型“不轉型就得死”,而且是魏建軍親自推動智能化戰略,那么為啥這個戰略遲遲沒有一個結果呢?
原因可能在于,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智能化轉型還是太難了。
智能化的方向上,長城不是沒有成果,比如全域智能化解決方案咖啡智能Coffee AI以及全棧自研座艙系統Coffee OS 3,還集成了大模型Coffee GPT。
只是從用戶的角度看來,這些功能屬于“人有我有”,甚至做不到“人有我優”更做不到“人優我精”。在智能化方面,長城交出的這份答卷并不算出類拔萃。
在混動技術路線上,前幾年聲量還不錯的檸檬平臺如今聲量漸弱,反倒是吉利的浩瀚平臺以及比亞迪的DMI技術平臺還在不斷地打透市場心智。
其實不只是長城,直到今天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在智能化上都“棋差一招”。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汽車廠商的組織架構偏傳統,不管是企業文化來說管理理念、領導做事兒的風格都是傳統企業的做派,這種企業架構里是很難出現智能化技術創新的。
大眾夠老牌車企吧,可歐洲缺乏互聯網行業土壤,智能化做得還是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解散智能化團隊,轉而跟小鵬尋求合作。
汽車智能化的本質,是系統的智能化、交互的智能化,這些領域是互聯網廠商、手機廠商的基本盤。
傳統汽車品牌里,智能化做得差不多的也就吉利這一家,但吉利做智能化的團隊是魅族出身的獨立團隊,本身就是“根兒正苗紅”的互聯網基因。奇瑞方面也另尋出路,簽小米出身的一個設計團隊,也有了icar這樣的產品。
接下來,長城要不要復制吉利的成功?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無論是復制吉利的成功路徑,還是抄奇瑞“的作業”,其實都不難。真正難在于頂層“決策”的轉型。
在外界來看長城轉型,還是得從魏建軍開始。比如,魏總可以站在臺前做直播,是不是也可以退居幕后,把決策權更多地交給更年輕更有活力的團隊?
有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B站上的一位年輕的up主播曾采訪魏建軍問他會不會有坦克100,魏總的回答很堅決:不會。現實里,市場對于坦克100期望度很高,奇瑞類似的產品其實也獲得了成功。
魏總在長城內部的決策是很有分量的,但這種強大的影響力有時未必是好事。那么,對于長城,魏建軍是不是到了該適當放權的時候?這可能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對于市場而言,魏總越早放權未來的想象力空間就可能越被釋放出來。
市場的一個共識是,現在長城汽車需要變革,而且這種變革越早越好。
過去哈弗H6走量,給長城汽車帶來了強大的規模優勢,彼時H6是唯一能把中型SUV做到10萬這個價位的產品,依靠其實也是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
而現在,長城汽車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眾”,燃油SUV市場賣得好的反而成了吉利。主流市場被吉利“偷家”,長城汽車只能死磕高端,死磕細分市場品類,于是只能“保價不保量”。
只是,所謂的“高端、小眾”戰略,其實并不符合時代趨勢。寶馬、奔馳、奧迪的案例已經表明:當下的汽車市場,保價是個偽命題。
既然卷是一種必然,價格戰也是必然,那么為何不重新靠走量的產品來建立起規模優勢?為何靠規模帶來的邊際成本遞減,立于成本戰略的不敗之地呢?
也許,回歸初心造平民性價比之車才是長城回歸增長的正解所在。只是,高端化沒有回頭路,曾經的那個長城汽車,還能回得來嗎?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