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產業旺季來臨,板塊好似“提前過年”。尤其是龍頭公司,紛紛出現業績和估值的雙擊,行業熱度再次水漲船高。
10月20日,藍思科技發布2024年三季報。數據顯示,藍思科技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2.28億元,同比增長36.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71億元,同比顯著增長43.74%。
(圖源:藍思科技2024 年第三季度報告)
其中,三季度營收為173.61億元,同比增長27.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5.10億元,同比增長37.85%。
2024年,消費電子行業整體回暖,多家機構均在提示手機、智能硬件等電子產品的放量趨勢。尤其是AI技術影響消費電子領域,催生變化,消費電子的未來預期大為改善。
從數據看,藍思科技完全領先于消費電子的復蘇周期,成績斐然。從二級市場看,藍思科技今年以來的股價漲幅高達73.68%,年內低點到高點的漲幅甚至接近翻倍,完美展示了行業龍頭的影響力。
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消費電子行業進入了再擴張周期。對企業戰略來說,擴張有三個立足點:順趨勢,有實招,懂收放。我們一一來解讀。
“秋收”來臨,藍思走在擴張性增長軌道上
順趨勢,就是抓住行業增長點,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讓自己站穩擴張性增長軌道。藍思科技的消費電子業務和車載業務,都得益于順趨勢而行。
下半年這幾個月,可以看作行業的“秋收期”。因為行業的基本面出現了顯著的改善。
首先,消費電子賽道周期復蘇趨勢早已確立,這有利于以藍思科技為代表的產業鏈充分施展武功。
以手機為例,10月14日,行業兩大知名機構IDC和Canalys同步發布2024Q3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情況統計。
IDC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0%至 3.161億部,實現連續第五個季度的增長,下半年開局強勁。Canalys的統計口徑下,增長率同為4%,它認為北美、中國和歐洲市場處于換機周期的早期階段。潛臺詞是,后續仍有較大潛力。產業大周期的復蘇,為藍思科技的業績增長鋪平了道路。
(圖源:Canalys官方微信公眾號)
其次,換代潮凸顯周期性,周期性背后是頭部玩家的推動。作為站在華為、蘋果等品牌背后的供應鏈伙伴,藍思科技以實際行動參與了復蘇潮,與周期改善共振。
9月10日,蘋果iPhone16與華為三折疊屏手機Mate XT隔空競技,藍思科技則寫下了雙贏的注腳:
綜合《中國經營報》和《證券時報》等報道,藍思科技既是華為三折疊手機后蓋玻璃蓋板、Deco裝飾件(獨家)、后蓋組裝供應商,同時也為iPhone16系列供應了前后玻璃蓋板等組件。剛剛發布新機的vivo,蓄勢待發的小米、OPPO等品牌背后,也有藍思科技的身影。作為國產供應鏈勁旅,藍思科技在行業復蘇中的主動性很強。
最后,藍思科技下游業務拓展,也就是汽車領域的車載業務,擴張性更加顯著。浦銀國際在研報中預測,藍思科技2025年汽車電子營收有望超過百億。
這一方面是因為汽車智能化的一條主線是可視化,而可視化對車載電子玻璃等組件的需求極大。另一方面,乘聯會日前剛剛發布了9月新能源車行業運行情況,行業生產、批發、零售、出口均創出歷史月度新高,零售規模更是年內第二次觸及200萬輛上方,渠道庫存繼續下降,意味著終端需求十分旺盛。
供應鏈的擴張性,一看規模,二看范圍。目前“以舊換新”等政策和車企推新品、搶市場的需求已經形成合力,規模擴大的勢頭越來越積極,證明了前景廣大;而藍思科技的產品覆蓋了車載中控屏、儀表盤組件、B柱、C柱、智能座艙顯示屏組件等多個領域,同時還有繼續向其他功能部位擴大應用的趨勢,則折射了單車價值量的上升空間不容小覷。
所以,藍思科技在車載領域的故事,還有很大的書寫空間。
回顧“春播”,深耕產業以創新定乾坤
不難看出,消費電子總是以周期為核心,但大不可攀的周期敘事里,企業自己“春播秋收”的業務循環邏輯其實更重要。所謂“春播”,就是讀懂周期變化的趨勢,挖掘生產力,夯實自身競爭的基礎,才能快速捕捉機遇。
如果沒有一點生產力、創新力上的“實招”,藍思科技也不會在手機領域朋友遍天下,在車載領域拿下超過30家汽車品牌的合作。今年,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藍思科技的生產力內核,正是它當前業績表現的來源。
知名經濟學者黃奇帆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路徑,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數字智能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五大板塊的創新。這些創新又分為幾條路線,總結下來,顛覆性的理論或技術創新,很重要,但真正到了生產階段,工藝創新、工具革新和要素創新也很重要。
如何理解這個觀點?以藍思科技的專業領域為例,同樣是玻璃屏幕,用在不同的設備上就需要不同的工藝創新和生產適配,最終也會在不同領域確立供應鏈優勢。
比如,華為三折疊屏手機Mate XT發布前夕,有投資者關注到藍思科技與華為的關系,藍思科技雖低調回復因保密需求不便披露,但也強調:“公司與頭部消費電子品牌都形成了長期深度戰略合作,且早已布局折疊保護屏制造工藝,具備快速量產能力。”
這就是工藝層面的價值,對UTG和CPI等工藝的長期鉆研,折疊屏領域的專利布局,成熟的量產能力,共同促成了藍思科技成為重要供應商,甚至是獨家供應商。
此外,支付寶前段時間推出的“碰一下”創新支付產品,終端收款設備正是與藍思科技聯合開發。
7月底,藍思科技榮登胡潤研究院“2024胡潤中國新材料企業百強榜”榜首。在制造業,這些細節始終是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體現。
另外,回顧今年4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現身上海蘋果中國總部,藍思科技是其會面的三家供應商之一。
除了蘋果固有產品的合作外,藍思科技還為智能頭顯Vision Pro供應顯示玻璃面板,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感慨其為“從業35年以來最難做的一款產品”。它涉及3D成型、熱彎工藝等復雜的工藝流程和標準,可以說是藍思科技啃“硬骨頭”的一個象征。
10月16日,藍思科技正式公布入選“《財富》中國科技50強”和“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榜單。前者是首度推出,《財富》雜志選擇的角度是:出生在中國,正在影響世界。就像藍思科技的經歷一樣,影響世界,就要靠創新能力的普世價值。
(圖源:藍思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藍思科技有效專利為2248件,穩居行業首位。今年以來,藍思科技研發投入達19.60億元,穩步增長,為其持續引領行業創新奠定了基礎。
吃透周期,AI浪潮的前方是星辰大海
消費電子的周期性,不是孤立的。最典型的代表是,AI技術向傳統設備制造領域滲透,作為一種賦能性技術,深深影響了多個領域的發展節奏。在這種背景下,供應鏈既要把握擴張的機遇,也要控制發展的質量,提升精細化經營的能力。
看機遇,短期內,消費電子的旺季其實還沒有抵達高峰——整個10月是SoC、OS、大模型、新機的密集發布期,目前已有聯發科公布天璣9400芯片、vivo發布X200系列旗艦機、榮耀發布X60系列機型、蘋果上架iPad mini 7。
而馬上,高通將發布驍龍8Gen4,小米15系列、OPPO Find X8系列、榮耀Magic系列、真我GT7 Pro系列等將密集發布,華為也將召開全場景新品發布會。
中銀證券指出,這次集中迭代有望帶動用戶換機需求,擴大銷量。但更值得關注的長期機遇也在其中醞釀,那就是新的芯片都注重適應AI需求的演化,vivo、OPPO、和蘋果的AI功能均融合新機型或系統版本實現提升,繼續將AI概念推向市場深處。
手機作為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到的AI+硬件產品,勢必會顯著推動AI技術在智能硬件產品的普及。后續更多頭戴類等設備將充實AI+硬件的隊伍,同時進一步提升對供應鏈的需求。
有消息稱,華為將在本次發布會上帶來高端MR頭顯產品,這說明智能硬件的發展速度可能將進一步加快。
未來,這將為藍思科技等供應鏈龍頭提供更多機遇。屆時所謂換機周期有可能出現更大幅度擴張,催化行業向全新形態進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越來越動態的變化,對企業承擔持續創新成本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在藍思科技的業績表上,我們看到了充足的流動性,這是安全邊際的保障。
數據顯示,財務方面,藍思科技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大幅增長49.94%至62.89億元,截至三季度末的貨幣資金余額為95.12億元,財務基本面保持穩健,且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
這就是“懂收放”的含義,面對新趨勢要“放”,讓資源花在刀刃上;同時也要保持對制造業規律的敬畏,持續提質增效,收緊、凝聚精細化經營的意識。
結語
沒有哪個產業的創新升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這個變化過程帶來的紅利,也總是綿延不斷的。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任務》中說,創新需要精準,需要了解“客戶在尋求進步的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讓創新從相關性的紅利,變成一種因果機制。
簡而言之,在消費電子行業,單純看到一種潮流并參與其中是不夠,關鍵是掌握難以被替代的創新能力,成為核心合作伙伴、優勢產品的創造者,掌握“因果”的力量。
而這,就解釋了藍思科技為何能實現業績與股價的雙擊:
在今天大眾能看到所有關鍵節點上,包括正在發生的AI硬件之變,藍思科技都恒久在場,攜手產業伙伴引領變革。一個“領風者”,永遠不會跑輸趨勢,只會跑贏時代,從恒強到更強。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