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銘
編輯 |刀疤姐
出品| 極點商業
目前,互聯網醫院天下三分。
一是,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這樣的互聯網實體醫院(H+I模式)線上側重關注病程中的復診,由醫院主導。
二是,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互聯網企業(I+H模式),它們通常擁有很大流量,更注重吸引前端用戶,提供患者教育、醫學咨詢、后端健康管理等服務,由企業主導。
三是,烏鎮互聯網醫院這類(H與I融合模式),采取協助政府連接各醫院端的策略,推進“醫聯體”、“醫共體”的建設,以政府部門為主體,平臺提供技術支持。
一位醫療行業資深人士稱,目前互聯網醫院可分為這三種常見形態。
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 (圖源:網絡)
“每種形態側重點都有所不同,也沒有優劣之分。”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醫療行業沒有快公司,互聯網醫療也有別于傳統互聯網行業,每個互聯網醫療玩家,都需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合適的模式探索和深耕。
不過,不論是哪一種形態,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是基礎項和必選項,這張牌照是所有想布局大健康產業的玩家們,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9月16日,互聯網醫院隊伍,又多了一員新將。
成都新氧互聯網醫院正式拿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此前3月24日,新氧科技已獲得互聯網醫院的營業執照。“雙照”在手后,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躬身入局大健康領域。
今年適逢互聯網醫療大爆發期,新氧互聯網醫院可謂一出生就乘上了東風。
01
互聯網醫院20年探索史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刷新了全民問診方式——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更讓健康在人們心中地位上升了N個高度,這使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潛力飆升。
互聯網醫療“爆炸”到什么程度?
以好大夫數據為例,1月20日至4月12日,其在線平臺總接診患者人次超672萬,高峰期日均在線問診需求量較2019年12月增長648%。春雨醫生累計服務超過153萬患者。微醫截至8月初,集結全國醫生6.6萬余名,累計提供免費服務211.9萬人次。
“燒了好多年錢都沒能解決的獲客問題就這樣有了突破,1月下旬到2月底,平臺多次宕機,其注冊真實用戶數量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和。”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如是表示。
相比數據,更難得的是疫情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低成本教育用戶機會?;ヂ摼W醫療行業專家姜天驕就認為,廣大民眾充分認識到了線上問診必要性,從患者、醫生到政府,完成了完整的用戶教育鏈條。
疫情催化互聯網醫院(動脈網)
“疫情期間,我抱著試一試心態,在當地一家互聯網醫院完成了問診和開藥,第二天就收到了醫生開具的藥品。后來復診,也是在網上進行。”24歲的余晟就是其中一員,在他看來,雖然現在疫情已過,但線上醫療的便利性,已成為自己就醫的主要選擇之一。
實際上,在疫情催化之前,掛號結算、遠程診療、咨詢服務等互聯網醫療早已探索多年。
2000~2011年間在線掛號網和在線問診為主的一大批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始出現,而伴隨2014年“互聯網+一切”風口的來臨,醫療健康領域與出行、消費等垂直領域一樣,備受資本追捧,在線醫療真正開始爆發,好大夫、春雨醫生、丁香園等開始被醫療行業內外人士注意到。
大量熱錢涌入,眾多巨頭也開始入場,比如騰訊領投微醫,阿里打造阿里健康,平安集團推出平安好醫生。
不過,彼時互聯網醫療行業由于政策不明朗等問題,互聯網醫療很快遇冷。2016年10月,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去世,更被當作行業頹勢的標志性事件。
“寒冬”中,一些存活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嘗試解決醫療供給和需求倒掛的矛盾,建立基于分級診療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不同的醫生之間可通過平臺在線會診。
這是早期的“互聯網醫院”的雛形。
02
政策頻給定心丸
相關政策也開始了探索,2016年,銀川市出臺地方版的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開放智慧醫療。
隨后,好大夫、微醫、丁香園、春雨醫生、醫聯等17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進駐銀川,獲得互聯醫院牌照。
實際上,在線醫療產業自誕生以來的每一步發展,都與政策息息相關。近年來,國家政策明確支持在線醫療產業的發展。
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從2015年至2020年6月30日,國家和地方共發布了126條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覆蓋指導、監管、支付三大體系。
特別是今年以來,包括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多部門從復診服務等方面,出臺了十余項互聯網醫療相關重要規定,如“完善智慧醫院系統”,對行業發展起到了更大推動作用。
互聯網醫院主要服務類型(動脈網)
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最大轉折點來臨于——2018年7月17日《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通過牌照化手段給予互聯網醫院制度保障。
互聯網醫療自此進入以互聯網醫院為標志的2.0時代。
互聯網醫院帶有咨詢、隨訪、慢病管理等功能,線上方便患者,簡單的問題患者不需要到醫院,在網上就可以進行。如一位高血壓病人需繼續用藥,就可以在網上進行。
這是名副其實的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義診復診、藥品配送等服務方式,互聯網醫療無接觸、便利、可追溯等優勢釋放。
實際上,互聯網醫院無法改變主體醫療行為依然發生在線下實體醫院的本質,但互聯網醫療可以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看診的便捷性,它作為入口,讓醫生、患者產生新的工作方式、就診方式。
某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 (圖源:網絡)
“互聯網醫院類似于‘滴滴’,盡管承載出行服務的還是司機,但滴滴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出行。”在今年8月底的首屆中國互聯網醫院大會上,西安交大一附院信息中心首席科學家錢步月如是解釋。
從新氧的入場看來,是通過互聯網醫院進一步強化平臺方,在線上服務醫美等醫療機構的能力。它充當的是實體醫療機構的外延、補充或賦能者。
一位新氧人士對此舉例表示,相比之前的“視頻咨詢”,有了互聯網醫院的背書后,該功能可以升級為“視頻面診”,也就是說入駐該新氧平臺的醫生以后或可以開展網上問藥、在線開電子處方、快遞藥品等……
這一點,得到了更多醫療從業者的認同。一家三甲醫院的呼吸科主任就表示,互聯網醫院和實體醫院是互補協作的關系,而不是競爭。
03
新氧模式要延展到大健康?
對于醫療行業來說,互聯網醫院作為一種工具,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其賦能:信息、產品、服務。
信息連接最為基礎,在連接基礎上,才通過售賣產品、服務實現商業化。這是目前所有互聯網醫療平臺“換湯不換藥”的共同玩法。
新來者也是如此。從信息體量來看,新氧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已經沖到了前排,這是新氧在互聯網醫療行業立足的基礎。
受疫情影響新氧用戶規模激增。根據知名第三方大數據機構QuestMobile7月發布的統計顯示:新氧醫美APP的在4月、5月、6月的活躍用戶數分別為966.37萬人、733.43萬人、837.29萬人。在6月,這甚至超過了位列第二的平安好醫生,其月活數為620.81萬人。
QuestMobile 2020.7
新氧相關人士表示,內容始終是新氧堅守的陣地,為更加全面地覆蓋消費者前期決策的全過程,新氧通過新媒體矩陣、泛化社區、小工具類產品等構筑了全方位的內容生態。
新氧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其新媒體矩陣有6個微信公眾號、16個微博帳號、15個視頻專欄,內容覆蓋醫美、護膚、健身、美妝等領域,單月全網矩陣流量已突破12億。
除了有明星體驗官簽約入駐平臺、上萬達人體驗官報名,新氧還推出了新氧號創作者激勵計劃,讓有內容生產能力的醫美達人在平臺上生產更多內容,同時,拿出上億元的補貼,鼓勵用戶生產內容寫日記。
過去一年,“魔鏡測臉”小工具累計使用已超1.5億次,“掃碼驗真”小工具累計使用量也已接近1億次,“皮膚檢測”累計使用量也已接近2500萬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推出的硬核科普內容平臺——新氧醫美實驗室中,關于大火項目熱瑪吉測評的帖子和視頻,10天內已經有超過1080萬的播放量。
那么,新氧模式的信息連接能力,會不會是新氧科技進入互聯網醫院的法寶?
從新氧互聯網醫院的布局來看,將開設包括整形外科、皮膚科、醫療美容科、口腔科、眼科、婦產科、中醫科等七大科室,涵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消費醫療市場。
不過,其內容形式是否會應用到口腔、眼科、婦產、中醫等市場,需求時間來驗證。
有一點可以肯定,新氧看中的必是消費醫療市場的巨大前景。
根據國際知名市場調研機構Frost & Sullivan預測2020年中國醫美行業的總收入將達到1500億元??谇?、眼科市場規模也超過千億,并且未來五年內將以13%-15%的速度持續增長;此外,婦產醫療服務市場在2021年也將達到近65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能取得細分領域其中一小塊就已經可以創造可觀的效益。如果延展到大健康一大塊,會有什么樣的火花?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