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編年史專欄號

其實,早在周三的時候,我就披著一層“文藝復興”的皮和大家見過了一次面;只是大家對于我的身世、生辰八字,青春期叛逆期和求偶期大概還不太了解,所以就被人家虎哥、鈦妹給婉拒了。
但我本人本沒有多少氣餒,畢竟這年頭沒有一點“真材實料”是寸步難行的。
于是乎,這幾天我抽空惡補了下《祖宗十九代》,才發現我本人還真沒那么簡單。
國外綜藝節目發源時間較早,請原諒具體時間我本人也不知道;但它們對于港臺以及內地綜藝影響深遠,歐美或日本首創再被港臺“移植”,接著又被內地“借鑒”,形成一片燎然之勢。
臺灣電視初期只有新聞、教育、歌唱節目,所以1962臺灣綜藝鼻祖《群星會》作為頭一個純歌唱類型節目“一鳴驚人”,并在1966年~1969年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從白嘉莉主持的《銀河璇宮》到崔苔菁主持的《翠笛銀箏》,以及《陽光綠野攝影棚》;不只是舞美更加奢華,還加入了歌舞、訪問、短劇和魔術等,綜合型綜藝從此萌芽。
同時期,香港無線電視臺也推出了自己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
至于內地扛把子綜藝節目《春晚》起源于1979年,1983年首播,并于2014年定位為國家項目。
央視春晚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可謂是舉國之力集大成之作。

內地綜藝起步比較晚,國情是一部分原因,當時的生活水平也極大遏制了人群群眾對于娛樂消費的積極性。
20世紀80年代,內地綜藝才初見端倪,當年最有名的節目就是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和《綜藝大觀》,這兩個節目帶領了中國的電視節目走向豐富多彩的一面。
當然,這一文一武兩大綜藝節目卻并沒有給我們帶來深刻影響;80后幾乎完全就不了解《綜藝大觀》,或許對于《正大綜藝》還有一絲印象,這類節目太“吵鬧”。
直到2000年前后,1996年央視推出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1997年湖南衛視推出嘉賓訪談游戲節目《快樂大本營》;1998年湖南衛視首開大陸媒體婚戀節目先河推出《玫瑰之約》;2000年央視推出益智類綜藝節目《開心辭典》;以及2004年湖南衛視開始舉辦的針對女性的大眾歌手選秀賽《超級女聲》(2004年韓國元祖綜藝《情書》刮起了一陣綜藝熱,與此同時,《超級女聲》《星光大道》平步青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最初火遍大江南北的綜藝節目或多或少都有借鑒的痕跡。
就像《實話實說》借鑒的是美國脫口秀模式;《快樂大本營》模仿香港《綜藝60分》;《玫瑰之約》參照臺灣《非常男女》;《開心辭典》仿效美國《誰想成為百萬富翁》;《超級女聲》因襲《美國偶像》(2005年英國電視節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甚至對《超女》提起法律訴訟)。
至此,內地綜藝似乎就一直籠罩在“抄襲”的陰影下茁壯成長。
而在此過程中,雖然2010年江蘇衛視推出的生活類服務節目《非誠勿擾》曾一度因為其新穎的節目流程盛囂塵上,蹭亮了孟非和樂嘉兩盞“大燈”之后又和《我們約會吧》傳出了緋聞。
此后,2010年東方衛視推出的《中國達人秀》、浙江衛視推出的平民圓夢類綜藝《中國夢想秀》,以及鳳凰衛視于2012年推出的脫口秀《壹周·立波秀》都一直沒能逃脫出“借鑒”的陰影。

2012年,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報之以歌,用歌聲叩開了內地綜藝購買版權的先河。
《中國好聲音》節目前四季模式引進自《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之聲);引進國外已經成熟的綜藝模式固然能夠有效避開抄襲的嫌疑,卻也在另一種程度上反應了國內綜藝制作人的焦慮和不自信。
當然,就《中國好聲音》的反響來說,這一波并不虧;畢竟《The Voice 》還被引進到了英國、美國和愛爾蘭。
2014年,江蘇衛視引進德國節目《Super Brain》推出的大型科學競技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一度掀起了國內不顯山不露水的“腦力運動”。
如果說《中國好聲音》模式上并沒有多大的新意,那么《最強大腦》就是一次比較成功的“中國特色”創新,尤其是中國元素的輸出和最強道具的融合在前四季可謂是“嘆為觀止”。
但是自此之后,內地綜藝界似乎就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2013年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2014年浙江衛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綜藝節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2015年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明眼人都能看出它和《無限挑戰》的血緣關系)……
內地綜藝的韓流血統(有沒有發現韓流綜藝似乎對于“真人秀”特別鐘愛?)自然不止這一點,它們甚至還帶了一股“綜N代”的怪風。
直到2016年網絡綜藝開始井噴,各大視頻網站攜專業制作團隊到達戰場終于遏制了這一股韓流。
這段時間BAT各顯神通:
<blockquote>優酷(阿里系)播出的《火星情報局》、《小哥喂喂喂》;騰訊的《拜托了衣櫥》、《約吧!大明星》,愛奇藝(百度系)的《奇葩說》、《大牌對王牌》。
</blockquote>在此之外直播也相繼加入戰局:
<blockquote>熊貓TV《HELLO!女神》、斗魚直播《花漾大爬梯》、火貓直播《少女學圓》以及國內首檔明星狼人殺訪談綜藝節目《飯局的誘惑》。
</blockquote>當然,這一陣網綜的妖風有效的遏制了韓流涌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了了低俗、審查等各方面問題。
就像《吐糟大會》出身未捷身先死,刪減之后步驚云。

2016年不止是網綜的元年,同樣也是清流綜藝復蘇的一年。
2016年《中國好聲音》和《最強大腦》都到了自己的瓶頸;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前者選擇更名《中國新歌聲》被《歌手》拿下,后者開始嘗試娛樂化(第三季話題不斷、第四季干脆就弄出了黑幕,第五季又改得面目全非)。
至于《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這一群韓流綜藝也因為自己的綜藝大電影榨干了自己最后的潛力,收視一蹶不振。
網綜這一塊除了阿里的《火星情報局》、騰訊的《拜托了衣櫥》、百度的《奇葩說》似乎都沒有更大建樹,而這其中又以《奇葩說》最為吸睛,《火星情報局》次之。
而那些所謂的直播綜藝,幾乎全軍覆沒。
當然,對于這些原本就依賴直播平臺流量的直播綜藝,一個是用戶本來就有限、另一個就是不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用戶自然不會輕易移情別戀。
在這些負面消息之外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16年清流綜藝的復蘇,并在17年底達到高潮。
有趣的是這段時間,李彥宏《越野千里》、王小川《最強大腦》、柳傳志《朗讀者》,這些企業家的跨界越來越多了。
16年因為“武亦姝”的驚艷表現把《中國詩詞大會》推到了風口浪尖,16年年底《見字如面》、17年年初《朗讀者》、17年年底《國家寶藏》、18年年初《聲臨其境》和《經典詠流傳》更是讓這一陣浪潮持久不下。
關于清流綜藝的涌現,我就不多說了,感興趣可以關注之前的文章《清流綜藝——互聯網下的“綜藝文藝復興”》。
但其實不管是詩詞、朗讀、寶藏、信件還是聲音,這都只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欲望,去除了繁冗、浮夸的表達形式,用新場景新媒介新的溝通方式體現“事物”本身的價值,這就是一種綜藝文化的回歸。
從傳統真人秀的“以人為本”到現在清流綜藝的“詠物言志”,這既是觀眾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是當下飛速發展中國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 ↓ ↓
好了,說了這么多;總感覺自己正在被時代召喚!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