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VS微信:上帝欲使蘋果滅亡,必先使庫克瘋狂專欄

4月20日,峰少就曾經寫過《蘋果 VS 微信:我們這一代自媒體人的傲慢與偏見?》
文章中共提到整個事件的始末:
<blockquote>“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眾平臺贊賞功能被關閉”。
4月19日下午,微信第一手官方活動信息發布公眾號“微信派”發出這一則“遺憾通知”。
然而就在第二天4月20日凌晨;微信派又發出了第二波消息,這一次的“再次通知”卻是“緊急對19日下午上線的iOS版微信公眾平臺文章個人轉賬進行關閉。”
這一次蘋果連用于“疏通”的轉賬二維碼都不給微信放了。
</blockquote>對此,不管是紙媒(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科技媒體(36氪、品玩、虎嗅)還是自媒體(甚至連羅永浩都直接發微博聲援微信,聲稱蘋果這是在作惡)都給炸了。
用戶的直接反應,我們不妨看看“百家爭鳴”提供的數據對比:

72%那張圖是4月20日截圖,78%則是5月24截圖。
大家可以看到將近一個半月之后,數據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哪怕是在iOS作者怨聲載道(有公眾號作者曾表示:自從微信關閉贊賞功能后,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贊賞所得收入減少八成以上)的情況下,蘋果依舊頂風作案:
<blockquote>5月22日,有消息稱,繼微信之后,蘋果已經通知幾個中國社交網絡App表示要從打賞中抽30%的手續費,否則可能會導致無法提交應用更新,甚至有可能從App Store下架。
要么禁用打賞,要么分成30%……
</blockquote>有沒有一種封建制度下“削潘”的錯覺。
<blockquote>PingWest品玩5月23日報道,現在如果你使用iPhone手機或者iPad平板,那么你在資訊類、付費問答、直播平臺等客戶端內,要給作者贊賞或者給主播打賞,你將不能使用微信或支付寶等流行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而必須通過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的“應用內購買”(In-App Purchase,簡稱IAP)機制進行。
</blockquote>而在蘋果的“傲慢”之下微信只是虛幻了一槍,推出“搜一搜”、“看一看”功能略作回應;但是知乎和映客卻已經選擇了“投降”(知乎映客已經帶頭更改了付費規則)。

還記得33年前的1984嗎?
<blockquote>1984年<em>1月</em>24日,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簡稱Mac)發布,蘋果公司為它制作了一部名垂史冊的廣告片《1984》。
廣告片取材于奧威爾的小說《1984》,講述了一個反叛的年輕女子,從思想警察的追捕中逃脫,當老大哥正在大屏幕上進行控制人心的講話時,她將大錘砸向屏幕。
</blockquote>這個廣告片的影射意味相當明顯,就是把蘋果塑造成“自由戰士”向IBM挑戰;就像年輕的喬布斯說的:“我們不能把整個電腦產業、乃至于整個信息時代拱手交給IBM,我們要為自由而奮斗”。
但是三十三年之后,尤其是喬布斯去世還不到6年,當年的自由斗士漸漸長出獠牙,露出新一代老大哥的面容。
失去了“自由之心”、失去了“Think different”,最后甚至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終于變成了那個《1984》廣告片中的“老大哥”。
它傲慢、強勢,貪得無厭、缺乏創新。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而作為這個時代“老大哥”,定制規則的蘋果卻不允許其他人的挑戰。
尤其是“大中華區”成為了蘋果的“心病”之后,它不允許任何新生的力量打破自己的規則。

其實對于蘋果為什么拿微信開刀?這很好理解。
無非是蘋果發現自己的那一套在中國越來越行不通了,無法躺著把錢賺了。
前不久,蘋果發布了最新的財報:
<blockquote>總體上看,蘋果的財報還不錯??偁I收為529億美元,凈利潤為110億美元,凈利潤增長4.9%。其中服務收入達7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成為僅次于iPhone銷售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但是,在還算光鮮的財報下,大中華區業績就不那么樂觀了。iPhone的大中華區雖然保住了第三大市場的位次,但營收同比下降14%至107.3億美元。事實上,大中華區的業績下滑貫穿了整個2016年。此次已是蘋果大中華區營收連續5個季度下滑。
</blockquote>而另一方面,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
<blockquote>2017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從2015年第一季度的16%下降至9%;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下滑,位列第四,前三名被中國本土品牌包攬。
</blockquote>最后,易觀數據顯示:
<blockquote>2016年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以54%的市場位居第一,騰訊的財付通占據約37%的份額。而蘋果支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被簡單地歸在“其他”的1.88%的里面,連個影子都看不見。
</blockquote>自此,蘋果在財報上大中華區連續5個季度的滑坡;手機在中國市場又接連被OPPO、vivo和華為趕超;就連自己的支付業務被支付寶碾壓,在中國處于尷尬的存在。
如果說2015年之前,中國市場是蘋果的“福地”,那么2016年之后,中國市場就已經變成了蘋果掙扎的“泥潭”;在中國蘋果沒有一件東西拿得出手。
好吧!如果蘋果“塞給”滴滴的10億美元、庫克為ofo站街也算的話。

<h4>蘋果,殺“微信”儆猴</h4>
痛定思痛之后,庫克發現在硬件方面他都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就連“換臉(七色彩虹機)”都玩過了,可是“蘋果就是不爭氣”,沒有創新,怪我咯!
所以,蘋果在中國區的財報增長點基本就靠服務收費了;至于iphone8,我自己對他都沒什么信心。
當然,中國區用戶由于其特殊性,沒有“付費”使用習慣,這么多年來一直沒什么“長進”;于是庫克的目光只能轉戰其他地方了。
而且2016年似乎聽說中國的“知識付費”是從5月15日上線的分答開始火起來的,那么一年之后的5月22日,蘋果向中國區微信、短視頻平臺開始收“保護費”,是不是已經“仁至義盡”呢?
至于4月19提前和微信開戰,只不過是在“殺雞儆猴”。
畢竟近年來,蘋果動輒拿走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0%以上的利潤,與七零八落的安卓陣營相比,iOS生態的盈利能力和議價能力都是超強的;想必微信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其實坐擁2500億美元現金的蘋果,是真的不在于微信打賞功能的那點“塞牙縫”的現金收益;但是考慮到微信近乎10億的月活,以及它后期有可能提出的“微信付費”生態,提前“打個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如果連月活10億的微信都“臣服”了,那么像是知乎、映客、以及其他的短視頻“打賞”平臺還會遠嗎?

只不過沒料到的是微信居然這么“無恥”,中間居然玩了一手“乾坤大挪移”把作者利益和自己綁定在一起,大有“同歸于盡”之意。
自然,被曝光之后的“30%”提成事件,既傷害了微信、也傷害了蘋果,而受傷最嚴重的自然是自媒體作者。
因為在微信這一塊,“打賞”只不過是他們戰略級的功能,用來提升內容的價值傳播;一方面用來“圈養”大量的自媒體作者,另一方面用來“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為之后的“微信付費”生態打下基礎。
所以,微信取消iOS打賞功能,對于自身的影響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微信也壓根不指望這一塊的收益,頂多只是作為零錢賺取理財通的管理費,聽說現在零錢取現好像都不用手續費了。
況且在和蘋果的輿論戰爭中,微信“打賞”的功能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在蘋果那一塊就沒那么好了,明明是兩個公司私下溝通,頂多給用戶發一個倒計時通知就可以的,但是微信卻非要弄得“世人皆知”。
理所當然的,蘋果就成為了幕后黑手。
明明30%的蘋果稅早就是蘋果生態“墨守成規”的啊!
@庫克:我比竇娥還冤。

馬化騰看起來人畜無害,這些年來也一直沒做什么“出格”的動作;頂多只是曲線救國表達一下自己的委屈,所以這一次自爆其短、給蘋果挖坑,其實是可以預料的。
但是傲慢如蘋果,偏見如庫克,又怎么會在意微信的小動作。
就算微信博取了所有用戶的同情,訴諸于輿論,也只不過是有點棘手而已。
這不,知乎和映客不就“投誠”了么!
但是蘋果的在中國區展露“拳頭”和“肌肉”的同時,卻犯了幾個原本不應該犯的錯:
<blockquote>第一:微信“金蟬脫殼”,把這一次的輿論壓力全部都轉嫁于蘋果,受傷最大的卻是那一群自媒體作者;
要知道在新媒體世界,誰掌握了“筆桿子”誰就掌握了輿論,而在輿論之下“防民勝于防川”,在自媒體的悠悠之口中,在微信的推波助瀾之下,蘋果要收“智商稅”這是板上釘釘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第二:蘋果“一視同仁”,又或者說是“目中無人”,對所有依賴“打賞”生態的短視頻領域“薅羊毛”,必然會成為把這些平臺推向安卓系統的契機;
打不過你、難道不能放棄你么;這樣以后類似平臺開發iOS版本又還能一如既往的“平心靜氣”么!
</blockquote> <blockquote>第三:這一次集中收取“蘋果稅”事件,必然會對曾經“屈服”與蘋果規則的應用服務產生“民心可用、蘋果可以推翻”的錯覺;種子已經布下了,推翻蘋果“暴政”還會遠嗎?
</blockquote>其實,對于在中國市場誕生、并且發揚光大的“打賞”生態;這已經完全脫離了蘋果App Store的付費邏輯。
如果,蘋果能夠稍微收斂一點,和微信、支付寶等工信平臺聯合制定新的“付費標準”,這又何嘗不是在中國市場的一次“勝利”呢?
但事已至此,還能說什么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